引言
1937年初的一天,“特工之王”李克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途经老家芜湖。于是,他便想着顺道回家里看望一下孩子们。
可谁知,李克农才刚敲开家门,门内一个娇俏的少女就吓得花容失色,急急忙忙就把门“砰”地一声给关上,转头跑向屋内喊道:“爷爷,爷爷,要债的又来了!”
门外,李克农一个人满脸错愕地站在那里。
这名少女是谁?为何她看到李克农时会说她是要债的?
突如其来的“消息”
李克农,安徽人,1918年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央特科,与同样负责情报工作的胡底、钱壮飞并称“龙潭三杰”。
“特工”这层身份,需要严格保密,包括家里人也是如此。李克农家中的父母、儿女皆知他在外面有工作,但是具体做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1931年4月25日,李克农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后,便在暂时停留的秘密据点(上海闹市区一家简陋的小旅馆)展开了工作。
突然间,门外传来了有节奏但明显急促的敲门声,李克农虽有疑惑,但是在迅速判断确定是接头暗号后,立即打开了门。
门外的年轻人是钱壮飞的女婿刘杞夫,专门为钱壮飞与李克农传递信息。他一看到门开后,便着急忙慌地进了屋。李克农先是迅速看了门外一眼,确定没有可疑人物后,迅速关上门。
刘杞夫喘着粗气,焦急地说:
“黎明已经投敌,截获的消息上说,他要去南京见蒋介石,供出地下党名单!”
李克农脸色煞白,这“黎明”是中央特科重要情报员顾顺章的代号,一旦他供出名单,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立马把这件事告诉陈赓。
可是,4月25日这天偏偏是礼拜六,距离李克农与陈赓约定接头的日子还有两天。如果等到周一再说这件事,那绝对来不及。
李克农在屋内走来走去,紧皱着眉头,急速思考着要怎样才能马上联系到陈赓。
“有办法了!”
李克农正愁苦着,突然眼前一亮,于是他立马锁好门窗,就奔着江苏省委走去。陈赓在不在江苏省委,他并不知道,但眼下这是唯一有可能找到他的地方了。
在江苏省委,李克农一处挨一处地找。许久之后,或许是老天都要帮他,在天快亮的时候,他竟真的在江苏省委找到了陈赓。
李克农焦急地把顾顺章已经投敌的消息始末告诉了陈赓,之后两人二话不说,立马直奔周总理所在的据点。
三人碰面后,谁的脸色都不好看,平时没有抽烟习惯的周总理都点了一根烟,皱着眉头,满脸沉重之色。
昔日共同作战的战友投敌,这件事放在谁的身上,都难以接受。好在的是,顾顺章到南京有一段距离,由于信息送出及时,组织安排下一步行动还来得及。
随后,在周总理以及各位领导的安排下,顾顺章与地下党员的所有联系被立马切断,同时所有与顾顺章有过联系的各个机构、个人,迅速开始撤退。
撤退的人员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好几百人,还有一部分不能及时收到消息的,则由李克农等人四处奔走告知。
那两天,李克农恨不得自己能长上一双翅膀,把速度再提一提。因为,一旦他晚到一步,或者蒋介石的特务早到一步,后果都无法想象。
安排同志撤离后,却发现妻儿不见了
4月27日深夜,在四处奔走的过程中,李克农猛然想起钱壮飞的妻子张振华对这件事还不知情,于是便乘着月色,悄悄地到了张振华所在的法租界内。
等到李克农抵达时,已经是凌晨,整个巷子十分安静。直接敲门肯定是不行,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于是李克农灵机一动,便起了个主意。
李克农的儿子李力到晚年的时候,回忆起父亲的这个办法,无奈地说道:
“当时情况太过紧急,已经没有办法。父亲想起张振华非常讨厌别人不分场合地随处大小便,于是他就直接走到张振华家窗户边上,通过小便的声音,这才引得张振华立即开了门。”
随后,李克农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别处。算算路程,顾顺章快到南京了,这时候的时间,已是争分夺秒。
4月28日,叛徒顾顺章与蒋介石派出的特务开始在上海几十个地下党据点进行大搜捕。
至于结果,自然是让他们失望至极的。
三天的时间,在地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几十个据点全面撤离。
就连最后几分钟才离开的周总理与陈赓,都通过“化妆”的方式,从特务的眼皮子底下离开了据点,前往安全的地方。
只是,当大家都到了安全的地方后,李克农想起自己的妻儿时,却并未看见他们的踪影。
三天以前,李克农分身乏术,于是便拜托了其他人帮忙通知一下妻儿转移的事情。
在当时,的确也通知到了,可大家都在忙着转移,对于李克农妻子赵瑛以及两个儿子具体转移到哪里,却是来不及安排。
李克农对此自然焦急不已,但也不可能撇下工作去找寻妻儿,于是也只能暗中留意着他们的行踪。
而另一边的赵瑛与两个儿子(李治9岁,李伦4岁)在从住所出来后,由于身上没有多少钱,又不知道上哪儿去找李克农,于是母子三人最后只能一路流浪。
李治后来回忆,因为身上的钱不多,所以他们也不敢去住旅社。白天的时候,母子三人每人吃一个烧饼,到了晚上就住在菜市场里面。
就这样流浪了好多天,直到有一天眼看口袋里的钱马上就要见底,于是赵瑛就让李治到上海的四川北路去转转,或许能碰到熟人。
在艰苦的条件下,兄弟两人也不喊累,也不淘气,李治每天都会到四川北路去转一转。终于,有一天李治到那里的时候,还真的看到了曾经与父亲相熟的地下党员宫乔岩。
宫乔岩看到母子三人凄惨的模样,立即就先帮他们安排了住处,随后立即联系了组织。
当母子三人平安的消息到达李克农的手中,他紧绷了许久的精神终于放松了下来。随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母子三人得以安全。
只是,由于李克农工作的特殊性,如果带着母子三人,反而更危险,于是赵瑛便带着两个儿子回了老家。
只是,当时的他们都没想到,再次相见,竟然就是六年之后。
阔别六年,被误以为是“要债”的
1937年初,李克农已经阔别家人有六年的时间。
六年,对于一直奋斗在一线的李克农来说并不长,但是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却是一天天地等待叠加而成。
两个女儿、三个儿子都渐渐长大,最大的女儿也快有20岁了;而双亲,也在一天天地老去。
在这六年间,李克农与家里人通过信,有一次的回信是小儿子李伦写的。
当时是在一家人分别的第二年,6岁的李伦拿着笔,一笔一画地给李克农写了封信,信里他提到:
“非常想念爸爸,有时候会在梦里哭醒。家里很穷,没有钱买文具,都是用哥哥姐姐用剩的,有时候也会捡别人丢在路上的。”
最后,李伦写道:
“但是我很听妈妈的话,不淘气,学习也很好,请不要担心。”
李克农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红着眼睛看完的。李克农又怎会不知家人对他的想念以及家中的经济困难,只是在家国面前,这些都被他排在了身后。
到了1937年初,李克农在执行任务时,途径芜湖,这才终于有了与家人相见的机会。
芜湖并不是李克农的出生地,而是他入党的地方,也是家里人生活了很久的地方。
或许是近乡情怯的缘故,李克农站在家门口,看着熟悉的大门,停留了一会后,方才红着眼睛,将手伸向了大门。
“咚、咚......”
敲了一会大门后,李克农就站在一旁激动又紧张地等待着。
“吱......”门开了,一个看起来有些瘦的娇俏少女睁大了眼睛看向他,李克农还没说话,只见这少女面色立马惊慌失措起来,随即“砰”的一声迅速把门关上。
透过门背后传来的声音,李克农听到少女的声音:“爷爷,爷爷,不好啦,要债的来了!”
李克农哭笑不得地看了看自己的这身衣裳,这次出任务,为了更好地伪装身份,李克农胳膊上夹个公文包,衣着穿扮上看起来颇有些“有钱人”的味道。要是放在以往,李克农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毕竟是在出任务。
可这次回家,倒是闹了笑话。家中的经济情况本就不好,又穿着这样的衣服上门,可不就是像“要债”的嘛。
但是,对李克农来说,更多的却也是感慨,离家多年,不仅儿女们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就连李克农的面庞也不知不觉添了些许坚毅之色,开门的大女儿一时之间没有认出自己,也是情有可原。
随即,李克农朝着门那边大声喊道:“父亲,是我,克农啊!”
李克农的嗓音穿过大门,几秒过后,大门再次“吱”的一声打开。这次,开门的是李克农的父亲。
有了李克农父亲的“亲自认证”,李克农总算是进屋了。
屋子里,一家人围了过来,相互倾诉着这么多年不见的思念。但是,当儿女们问起自己的情况时,李克农却是不能提及。
事实上,在家中知道自己工作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妻子赵瑛。包括这六年间的通信,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赵瑛每次写信寄信都格外小心。毕竟李克农的工作实在是太特殊了,稍有不慎,就恐怕性命难保。
一家人短暂地相聚片刻后,李克农就离开了老家。这一次,李克农与家人的分别并没有太久。
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奉献力量
1938年,是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在全面抗战的8年间,每一个爱国的国人都站到了一起,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抗日。
这一年,芜湖沦陷,李克农回到家中,将大女儿李宁、大儿子李治,以及小儿子李力送到了延安。李克农离开之前,他对三个子女说:
“以后,党是你们每一个人的家,党去哪里,你们就跟着去哪里;同样,你们以后不管去到哪,都要随时记着,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家。”
末了,李克农语重心长嘱咐道:
“你们三个,都学点真本事出来,不要搞油腔滑调那一套,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
三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应下,随后就奔向了他们各自的“战场”。
同年,李克农妻子赵瑛也加入了党,并在之后的几年里都担任机要秘书,与李克农互为“战友”。
李克农一家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每个人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是他们却是都有了共同的目标。
1940年,李克农的二女儿李冰亦投身革命工作。在第二年的时候,毛主席还曾请李克农一家人吃饭,在饭桌上,毛主席就问李冰:“你知道你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李冰瞪大了眼睛看着毛主席,疑惑不已,说:“知道啊,我爸爸是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处长!”
毛主席听后,大笑着说道:“你说错了,不对。你爸是个‘大特务’,是共产党的‘大特务’”。
李克农的子女们虽然不是十分清楚李克农的工作内容,但是他们在陆续入党参加革命后,对于父亲的工作,是有一些认识的。
在这个过程中,李克农在子女们心中的高大形象迅速地树立了起来。在李克农与赵瑛的引导之下,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值得一说的是,当年仅有6岁就给父亲写信的李伦,在参加革命后,也一步步成长。
1955年,李克农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成为了唯一一位没有打过仗的上将;而在1988的授衔仪式上,李伦也被授予中将军衔。
父子二人同时获得军衔,在解放军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不得不让人赞叹:虎父无犬子!
结语
1962年,李克农在北京病逝。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也就是在李克农逝世二十多年之后,组织上考虑到关于李克农当初的一些经历可以公开了,于是国家安全局便出了一本专门为其写的书籍,名称为《李克农》。
这时候,人们才对李克农曾经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包括后来亦有影视公司拍了相关的影片,让人们能够更形象地看到当时革命工作的景象。他的故事,用“隐秘而伟大”来形容,无疑是最为贴切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虽然英雄已经逝世,但他的奉献精神却永存在我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党史博采-李克农:秘密战线的特工之王,从未领兵打仗的开国上将,毛泽东说,没有他,党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2. 方志四川-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李克农赵瑛夫妇的故事‖李靖
3. 中国妇女报-红色家风亲人讲述〡开国上将李克农孙女李靖:无论行至何处,忠于党的事业的初心不变
4. 祖国网-李克农上将严肃教育儿子:你走到哪里,那里的党组织就是你的父母
5. 央广网-「暗夜追光」党中央的警卫员李克农
6. 作家文摘-李克农夫妇和他们的子女
7. 凤凰网视频-【李克农呼吁统一战线时曾回老家探亲,到家后却被女儿当成了“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