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一
土壤的质地
1
砂土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2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3
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二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
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
紫色土
四川盆地
由紫红色的页岩或砂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须根的生长。另外还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于蓄水种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比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三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四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地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4)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高效肥力的能力。
五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
有机质含量偏低原因:
导致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南方地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贫瘠。
主要改良措施有:
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主要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六
习题链接
1. (2021 · 浙江)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 气候和地形 B. 气候和生物
C. 母质和生物 D. 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 自然植被茂密
B. 有机质积累多
C. 生物残体分解快
D. 矿物养分流失快
【答案】 1. B 2. B
【解析】
(1)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陡坡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矿物养分流失慢,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 月壤一般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在月壤的形成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月球表面的( )
A. 降水 B. 温度 C. 风力 D. 地貌
(2)与地表土壤四类组成物质相比,月壤中几乎不存在( )
①矿物质②有机质③水分④空气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1. B 2. C
【解析】
(1)月壤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温度变化剧烈,风化作用强,B正确;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可能出现降水和风力作用,AC错误;地貌对月壤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矿物质来自于岩石风化,月壤和地表土壤都有矿物质;但是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谁,也没有生命活动,因此月壤中不存在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3.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层和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A. 成土母质 B. 气候 C. 植物 D. 地形
(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___________(多选)
A. 内蒙古地区 B. 江南地区 C. 潘帕斯地区 D. 华北地区
(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5)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1)腐殖质层,淋溶层
(2)A
(3)AC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5)干旱、沙尘暴、滑坡、大风(寒潮)
【解析】
(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
(3)内蒙古和潘帕斯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草原土壤出现在这两个地区。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5)西北地区的土壤厚度较小,因为西北地区多大风,比较干旱,加之易受沙尘暴、寒潮的侵袭。
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老师的故乡在山东菏泽市某县,该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广阔,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王老师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立志为家乡致富贡献余热。
王老师通过走访发现,家乡的劳动力以留守老人为主,大量土地有抛荒的危险。他上网查找发现了一种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王老师进行了春玉米(4月份播种,8月份收获)翻耕种植与免耕种植的对比试验,期间对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并统计成图(下图)。下表为王老师手机的家乡气候资料。
表 菏泽市某县1996~2008气候资料
(1)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要求:气温用柱状、降水用实折线、风速用虚折线表示)。
(2)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归纳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说明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
(2)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原因:4月到6月,降水少、蒸发旺盛,随着玉米生长,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进入淤积,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部分秸秆留在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
【解析】
本大题以华北地区种植玉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统计图绘制、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成因、耕作技术改良对农作物生产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
(1)题意表明,利用表格气候资料来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首先根据数量大小建立合适的纵坐标,横坐标表示4个月份;然后结合表格中数据用柱状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降水量的点,用实折线连接起来,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风速的点,用虚折线连接起来。
(2)题意表明,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应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进行归纳,读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变化示意可知,从4月份至7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6月下旬至7月初,土壤水分含量最低,7月初以后再上升。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应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作物生长消耗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月到6月,山东菏泽地区气温回升,但雨季未到,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同时随着玉米生长,作物消耗水量增加,使得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以后,华北地区进入雨季,当地降水量增加,降水大于蒸发,地表水增多,大量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适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保留地表覆盖物、不清理作物残茬,使得部分秸秆留在土中,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图中显示,在春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时间免耕比翻耕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使得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持表层土壤肥力,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