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全国32强赛在上海交通大学落幕,标志着2025年高校篮球全国性的交流竞赛基本告一段落。27年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一个无人可以忽视的重大力量,但困扰着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烈火烹油,好一番热闹景象
人气,不可谓不高。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从省级基层赛,到分区赛,再到全国赛的各级竞赛体系。每逢重大赛事期间,高校学子观赛之积极,足以令国内大部分职业赛事汗颜。
尤其是在最接地气的省级基层赛上,由于参赛各队常年相遇,球迷又多生活在临近地区,基层赛的观赛热情极度高涨。本届湖北基层赛决赛上,湖北工业大学的客场球迷就和华中科技大学球迷一道,把决赛现场挤了个水泄不通,挤不进去站在场外看完全场的大有人在。
影响力,自然也不可谓不大。由于以高校作为参赛单位,CUBAL植根于在读学子和毕业校友中,同时借用到高校的品牌优势,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影响。对许多地方政府、赛事运营方和商家而言,邀请一支名牌大学校队,远比邀请职业队更有吸引力。本届全国赛上,某国内知名品牌已经开始尝试深挖高校球队IP,为球队和球迷打造定制球迷产品。
大学生联赛的参与者们,也同样受益匪浅。许多有志于校园篮球的高校为优秀球员和教练员开出优越条件,训练补贴、保研机会、高级职称……包括前国手王磊、张劲松在内的许多顶级职业球员投身高校篮球,高校篮球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巨大提高。
丰墙峭址,内功还需好好练
很热闹,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未来在哪里?现在依然谁也说不清。
竞技上的价值不够突出。在设计之初,CUBAL一度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像美国NCAA一样成为中国篮球的培养基地,甚至取代目前颓势尽显的职业青训、专业体校等培养渠道。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CUBAL在争夺优秀年轻球员方面已经显示了巨大的竞争力,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国青球员选择先进入高校。但在培养成果方面,CUBAL乏善可陈,能够通过高校篮球体系进入职业队的球员寥寥无几,能够经过高校的磨炼成为佼佼者乃至杀进国字号的更是屈指可数。多名职业篮球教练坦言:“目前国内高校的训练和比赛强度,还远远不足以承担这样重要的任务。”
竞技上令人失望,普及上呢?很遗憾,也没有达到预期。按照设想,高校篮球因为在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中长期与受众亲密接触,应当可以作为篮球社会化的重要支点。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互访,应当可以以学校荣誉感为出发点,激发相当多的观赛人群,并由此和校园文化、经济成绩、竞技效益产生多方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但经过多年实践,理想的美好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骨感。CUBAL的确在学生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关注度和观赛热情,但也就仅此而已了。目前国内高校出于安保等多方面的考虑,普遍对深挖赛事潜力兴趣不大。有的学校限制校外观赛人数,又把篮球比赛变成“关起门来自嗨”;有的学校赛前赛后对比赛宣传支持不足,拒绝商家介入开发比赛的商业潜力;有的学校顾虑重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搞……
因此,尽管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全国无数球迷的支持,CUBAL总给人一种“热情无处挥洒”的感觉。每年的赛事热热闹闹,闪光灯无处不在,球迷打着“飞的”助威,但实际上的经济回报寥寥。曾经大力支持CUBAL的阿里体育背靠阿里巴巴这样的庞然大物,最终也只能黯然退出。而看似火红的CUBAL官网,依然只是挂在华中科技大学官网之下,历史战绩和数据更是无从查起。
看起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要往哪里去这个问题,连CUBAL自己都还没有想得很明白。
文/湖北日报记者 郭晓明
图/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