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多家5A级景区接连传出破产消息,从2022年洛阳龙潭大峡谷的债务危机“破产”,到2025年洛阳龙潭大峡谷“再次破产”,到底是媒体过度渲染的“新闻问题”,还是旅游业真的陷入了“躺平”困境?
 ![]()
作为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洛阳龙潭大峡谷的破产并非源于景观吸引力不足,而是经营主体长期积累的债务危机。景区开发初期因产权不明晰,依赖民间借贷维持运营,最终因高利贷滚雪球式增长导致资不抵债。讽刺的是,景区坚持低价策略(门票80元、矿泉水1元)虽赢得游客口碑(2025年五一接待9.6万人次),却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形成“越受欢迎越亏损”的悖论。
许多景区长期依赖门票及交通(如索道)收入,但政策限价与游客消费习惯变化使得“躺赚”时代终结。年轻人要的是“沉浸式体验”(如西安大唐不夜城),而非“走马观花”。许多5A景区仍停留在“卖风景”阶段,缺乏IP运营、科技赋能。
游客需求已从观光转向深度体验,但多数景区仍停留在同质化阶段。丽江古城商铺千篇一律、野三坡的“三日游”产品缺乏迭代,与乌镇“早茶客”等创新形成鲜明对比。
西湖免票后带动周边消费增长、南京红山动物园文创年入千万,证明“去门票化+体验增值”的潜力。
黄山景区通过AI导游、智慧票务系统降低人工成本,索道收入占比下降至63%,显示技术对效率的提升;洛阳依托“神都”IP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如应天门夜游),则为文化变现提供样本。
洛阳龙潭大峡谷的教训表明,景区需建立应急资金池与轻资产运营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收入。杭州宋城“演艺+门票”组合拳、携程“预约制”流量管控等,均为行业提供了风险分散思路。
5A景区接连破产,并非旅游业整体“躺平”,而是新旧模式交替中的必然阵痛。龙潭大峡谷游客爆满却亏损的悖论,本质是公益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冲突;映射出传统景区抗风险能力的短板。
正如零售业经历电商冲击后重生,旅游业也正从“资源垄断”走向“运营竞争”。唯有打破门票依赖、拥抱市场化改革、深耕内容创新,方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没有躺平,它只是在换一种方式奔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