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受到忠、孝、仁、义等传统思想教育,辛亥革命那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6年9月,经同乡推荐参加冯玉祥的队伍,被委为中尉差遣(见习军官);不久升任排长,所在连连长是“倒戈将军”石友三。1918年9月冯玉祥在常德设立了军官教导团,鹿钟麟任团长,张自忠进入教导团军官队深造半年,后到了学兵连。
1923年秋天,时任陆军检阅使兼第11师师长的冯玉祥,率军驻扎在北京南苑。张自忠当时已在学兵营当营长,部队冬季要大练兵,但适逢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
于是,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攻击怎么办?”
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
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现在,请大家都把棉衣脱了,跟我一起跑步!”
他边说边自己脱下棉衣。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官兵纷纷脱下棉衣,进行操练。由此,“张扒皮”的绰号就不胫而走。
1924年春,张自忠升任学兵团团长。是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直系首领曹锟,并将溥仪皇帝驱逐出宫。在此过程中,张自忠部受命截击吴佩孚的交通兵团,迫其缴械投降。
介绍见下行文字
29军主要将领(前左起)张维藩、张自忠、宋哲元、刘汝明、石友三,后左起:郑大章、冯治安、赵登禹、佟麟阁
张自忠(右3)、汤恩伯(左6)等
到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前,张自忠已升任中将师长。1930年9月18日,东北军张学良通电拥蒋、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张自忠的第六师是西北军残部中最完整的部队之一。
1931年1月16日,西北军残部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为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宋哲元军被南京政府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军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在这里,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1933年3月7日,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与日军激战七日,日军无法获胜,转而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
张自忠、冯治安将两个团的兵力调往罗文峪,归刘汝明指挥,使日军再遭败绩。这是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之一。但由于蒋介石主要精力放在“安内”上面,长城防线兵力薄弱,致使接下来二十九军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被迫放弃喜峰口、罗文峪阵地,向西南方向退却。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张自忠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代理主任。他在与日本周旋时,曾做出重大让步,遭到舆论非议,被人骂为“汉奸”。但日军执意挑起战争。日军占领北平后,张自忠偕副官躲进了东交民巷德国医院,9月3日逃离北平。
张自忠因为“汉奸”之事一直无法释怀。曾对人说:"人们骂我是汉奸,把我的骨头砸碎了,看能不能闻到一点汉奸味?"
12月,在河南出任第五十九军(由原三十八师扩编)军长。1938年2月、3月,他连续指挥五十九军在淮北、临沂与日军血战,最后取得胜利。同年5月中旬,在战斗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五十九军在萧县南部地区顽强阻敌,掩护友军撤退。此后,稍事整补后,又投入武汉会战,在潢川、大别山一带阻击敌人。
张自忠
张自忠
张自忠夫人
10月,张自忠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总司令。1939年5月,冈村宁次调集10余万日军进犯随县、枣阳。张自忠率三十三集团军从外线夹击敌人,并率领骑兵师及手枪营出敌不意,冒险东渡襄河(汉水的一段),拦腰截击敌军主力,取得了襄东战役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发动了枣宜会战。当时,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他不顾部下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东渡襄河,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拦腰斩断。
随后,日军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并最终于1940年5月16日殉国。
当张自忠的尸骨运回陪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群众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张自忠殉国后,其夫人李敏慧女士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后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