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十大传世名画是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在十大传世名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幅画如实展现了吐蕃(今西藏地区)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汉藏友好情谊的重要见证。
图源网络
和亲佳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公元640年,也就是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听闻大唐的繁荣昌盛,尤其是文成公主的美名远扬,便派遣国相禄东赞,也就是当时吐蕃的大相,相当于中原的宰相,带着诚意前往大唐求亲。禄东赞带着使命,一路风尘仆仆,于次年抵达繁华的长安城。
此时的唐朝正处于贞观盛世,国家繁荣富强,百姓生活安稳,周边不少友邦都有与大唐结亲的意愿。一时间,竟有五个不同部落的首领同时向大唐求亲。这可让唐太宗李世民犯了难,毕竟公主身份尊贵,不能随意许配。经过再三思索,太宗想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办法:邀请五位求亲使节参加考验,谁能在考验中脱颖而出,就把公主许配给其首领。考验设置了五道难题,禄东赞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在考验中一路领先,最终拔得头筹。
唐太宗十分高兴,他心想:松赞干布能派出如此聪慧的使臣前来求亲,他本人肯定更加出色。于是,果断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消息传到吐蕃,吐蕃人民高兴极了,早早地就准备好了马匹、牦牛,还有大量的食物和清水,准备隆重迎接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激动不已,亲自率领欢迎队伍从拉萨出发,直奔青海去迎接公主。他满怀喜悦地说:“我今日能有幸娶到大唐公主,真是太荣幸了。我一定要为公主修建一座城,让它成为我们美好记忆的见证,让子孙后代都和大唐友好相处。”后来,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也就是现在的大昭寺。
画作缘起:阎立本笔下的历史瞬间
阎立本正是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精心创作了《步辇图》。这幅画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庄重而喜庆的时刻,亲眼目睹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中,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上,这个坐榻被称为“步辇”,此画也因此得名。旁边还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有的拿着轻扇轻轻摇动,为太宗带来一丝清凉;有的撑着华盖,为他遮挡阳光,尽显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唐太宗面前站着三个人。最右边的是一位身穿大红袍的官员,神态庄重,他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负责引导禄东赞面见太宗。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他拱手站立,身姿挺拔,虽然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的官员不同,但难掩他的睿智与谦和。最左边是一位身着白袍的内官,面容平静地侍立一旁。阎立本身处那个时代,很可能亲历了这一历史性会见,所以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画中走出来。唐太宗的威严庄重,不怒自威,从他的举手投足间就能感受到天子之气;禄东赞则显得干练机智又谦逊有礼,微微前倾的身姿和专注的神情将他刻画得栩栩如生;引见官员恭敬谨慎,内侍谦卑侍从,年轻宫女天真活泼,这些都被阎立本细腻地描绘出来。而且,禄东赞等人与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微妙差异,也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并表现出来,让人不禁感叹他的高超技艺。
画作题跋与艺术价值
章友直用篆书为阎立本的《步辇图》书写了跋语,这篇跋语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它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篆书书法作品墨迹,章友直的篆书结构整齐,笔画圆润流畅,线条细但很有力度,因为像象牙做的筷子,所以被称为“玉箸篆”。这篇珍贵的题跋为《步辇图》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步辇图》的作者绘画技巧十分娴熟。画中人物的衣服纹理和器物,都用流畅又有力度感的墨线勾勒出来,线条圆润但不轻浮,有力但不生硬。绘画时运笔流畅,顿挫有致。人物的神情举止都被刻画得非常逼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想法,真正达到了“传神写照”的境界。在一些图像局部,画家还运用了晕染的技法,比如人物靴筒的褶皱处,通过淡淡的墨色晕染,让画面有了很强的立体感。全卷的颜色浓重又纯净,大片的红色和绿色相互搭配,很有韵律感,让人一眼就被吸引住。虽然有人认为这幅图是宋朝的摹本,但从画面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氛围来看,即使是摹本,也摹写得非常精细,没有失去原作的风采。画幅上还有宋初章友直用小篆写的关于故事的内容,以及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的题记,这些都为研究这幅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线索。
构图与色彩:艺术的和谐之美
从构图方面来说,《步辇图》的布局很有特色。作者很明显地把人物分成了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站着三个男士,他们依次排列,没有过多装饰,虽然规矩但略显拘谨。而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周围簇拥着仕女,还有“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装饰物。画中人物的布局根据各自的功能,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角色。仕女的衣带随风飘动,旌旗和步辇上的装饰也在风中招展,营造出一种柔和、安详、和善的氛围。左右两边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边人物的神情也不一样,译官小心翼翼、紧张不安,而仕女们则神态自若、仪态优雅,这种对比让画面更加生动。就好像一首好听的歌曲,有低沉的前奏,也有高亢的副歌,搭配在一起和谐又美妙,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从色彩角度来说,这幅图展现的是一个喜庆的场景。按照咱们国家的传统,喜庆场合一般用红色来营造氛围。作者为了突出这个特点,特意把典礼官——也就是画面正中间关键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既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目光,又不会显得太突兀。毕竟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他的服饰大多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网状图案,很少有整块颜色相同的衣服。而且红色代表着正义、气势恢宏,自然应该由大唐来展现,而不是让吐蕃穿戴。另外,唐太宗也不适合穿红色。一方面,皇帝身份尊贵,能和尊贵相配的颜色是黄色;另一方面,如果皇帝穿红色,会显得不够稳重。考虑到年代久远,皇帝原本的金色服饰可能因为风化等原因变成了现在的土黄色,就更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巧妙之处了。画家通过对色彩的精心安排,营造出了喜庆氛围,同时体现了大唐的尊贵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