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瓶行宇宙」开始前,我们将陆续“剧透”六大议题模块的召集思路,并介绍议题模块下的 Camper 们。
我们会在这里慢慢分享:
六大议题,各自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年的「瓶行宇宙」?
邀请的行动者们为什么可以回应这一议题;不同的「Camp」在回应的视角上又会有什么区别?
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些行动者们的,我们眼里的 ta 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花絮小故事?
在现场,你和 ta 们可以如何链接、如何碰撞,并一起开始下一步行动?
过去这一年,我们身处的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尤其是 AI 带来的各方面迭代。
当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介入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时,技术就不再是工具那么简单,它正在重新定义“日常”的含义;而技术本身也构成我们生活、价值、关系的新基础。
BottleDream 一直有个朴素的信仰:人人都是创变者。社会创新不止是“机构的事”,它可以是你、我、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里的主动创造与微小发明。
当通用式技术的升级为更多人主动介入周遭世界提供了可能,创新的实现不再是最难的事。“你想创新什么、你想发明什么”便成为了向前迈一步时的首要问题。
所以,在这里我们聊聊「发明」吧。聊聊它如何支持我们对抗麻木、守护创造力、拓展未来可能性。
我们讨论的不只是关于新技术本身,更是讨论人在新世界里的位置,讨论如何支持每个微小个体、团队,都有权力和空间去发明自己的日常。
如何带着一群小朋友,以玩的方式在一场台风中为当时断水断电的城中村发电?
「游乐能」团队在去年 9 月台风“摩羯”侵袭海口后,进行了这样一次尝试。在这篇文章里,ta 们记录了这一段奇妙的经历。Ta 们用自己创造的“无墙游乐园”,通过孩子们的玩耍,为当地提供电能,点亮一盏盏灯,充满一部部手机,还联结了一个社区。
我们也正是通过朋友圈的这篇文章,在今年认识了这样一支充满强大想象力与动手能力的年轻团队。Ta 们将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社区赋能、行为能源经济体等一个个宏大抽象的词汇,具象成每个大人小孩儿都可以参与玩耍的互动游戏设施与装置。让大家在玩耍的过程中,参与到新能源的生产,成为可持续能源的贡献者。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异想天开却被游乐能团队实现过无数次的想法,在城市社区里、在乡村里,而这次,来到瓶行宇宙的会场里。
Ta 们所说的“最快乐的清洁能源”非常打动我们,这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参与,并趣味地、创造性地回应了当下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几乎完美地诠释了「发明新日常」。
▲在亚太可持续青年论坛向全球伙伴分享
在现场,「游乐能 HappyPower」会给大家带来两大块的体验:
一,「游乐能」团队特地为「瓶行宇宙」设计定制了两个游乐发电设施,让参与者可以通过玩耍为自己的手机或相机充电。具体是什么装置,暂时不透剧,到时来现场玩吧!
二,「游乐能」团队还有一个专属的 Camp:“想象一个未来城市”。Ta 们想邀请大家从个人日常出发,重新思考我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如何建立更具游戏化、互动开放、可参与的公共空间?
如何把城市变成一个大型的游乐场?
如何通过设计更好地赋能当地社区与居民,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每位参与者都能像小时候搭积木、做手工一样,边聊边做,搭建一个自己想象的未来城市,激发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期待与表达,创造一个自由流动又有连接感的空间。
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原英雄钢笔厂旧址的一楼角落,总能看到手持扳手敲敲打打的玩家身影。Ta 们来自 GEA(Gift Editable Alliance)礼物编辑联盟,正用游戏化方式重新定义设计与劳动的边界。
这个充满工业遗迹的空间自 2024 年 6 月启动以来,每周三晚上定期开展的跨界实验已持续 50 余期。当迪斯科旋转灯球下玩家用电锯切割锥桶,斑驳墙面上《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循环播放时,GEA 正在实践「发明新日常」的创造宣言——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创意玩具的系统工程。
从参与式设计到碳排放研究,从人文伦理探讨到社会田野教育,这里既是野生设计学院的实践工坊,也是玩家释放创造力的地下俱乐部。
在 GEA 线下空间的栋梁上,有一句特别醒目的话:HUMAN AREN'T TOOLS。
Ta 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泛滥的当下,严肃的生产资料化作快乐玩具,标准化劳动范式被充满知识含量与创造自由的新型游戏取代。那些看似"无用"的灵感碎片、突破常规的物料组合、带着冒险气息的即兴创作——这些被效率社会边缘化的游戏冲动,正是 GEA 守护的野生创造力。
在这次瓶行宇宙的「发明新日常」模块,GEA 会在现场打造沉浸式最小单元游乐场。玩家可自由使用各类工具材料,用即兴创作拓展游乐场的可能性——打补丁或者创造副本。当数字原住民沉迷像素世界时,GEA 执着于木纹的温度、金属的冰凉、竹屑的清香——这些无需解释的感官体验,重新锚定真实质感和劳动尊严。
这也是我们邀请 GEA 来到「瓶行宇宙」的原因,忘掉 AI 与短视频,忘掉“技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用双手创造。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过去一年最火热的“人工智能”议题上。但这次,不太一样。年轻的创作团队「神經炎」想和大家一起先看清 AI 的此刻与现实,重新想象人工智能。
Ta 们说,起「神經炎」这个稍显奇怪的名字,意在揭露神经网络(AI 领域最核心的底层技术)带来的社会炎症,换句话说,就是 AI 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
当然了,神經炎虽拒绝不假思索地全盘拥抱技术,但也不希望成为抗拒科技变革的卢德主义者。作为一个独立媒体计划,神經炎一直在通过提供多元观点、撰写专题文章等形式仔细剖析AI 到底如何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被社会所塑造的,还有我们如何设计以人为本的 AI 产品。
在 ta 们的媒体计划网站上,你可以看到更多对 AI 技术的态度和思考。
▲ 神经炎的媒体计划网站
在今年「瓶行宇宙」现场,「神經炎」会通过鼓励你以手脑并用的方式,加入一场「标注人生」模拟工坊,由此探索:既然“人工智能”不是凭空诞生的,喂养它的“乳汁”从哪里来?我们早已习惯把 AI 视为神迹般的“智能体”,却鲜少回头看:它的运行,依靠着多少被隐身的劳动?它的背后,是谁在喂养这台永不饱腹的机器?
在这个 Camp 里,「神經炎」将和你一起拆解一幅 AI 产业链地图,从矿产提炼、算法开发、数据标注,到云端运行,逐层揭开“看不见的人”的劳动现实。你可能还会模拟亲身体验成为一名 AI 数据工人,感受那些被系统标准化、日复一日的决策瞬间。
Ta 们试图发明的“新日常”,是将 AI 从冷冰冰的技术物,拉回一条有血有汗的社会链条上——重新认识,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究竟是谁的智能,又是谁的人工。
「发明新日常」,需要理性的反思,也需要“先试一试”的创造。
所以我们邀请了「腾讯 Light 技术公益」团队和我们分享,在AI技术的支持下,那些极具创造力和热情的年轻人们会创造什么样实打实的“小发明”。
过去 5 年,Light 技术公益创造营在 7 座城市,和 20000+ 公益创造者一起,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助老友好、环境保护、社区公益等多种议题探索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比如,有团队开发了“黄疸通”小程序,家长在家就能拍照测黄疸,97% 的 AI 诊断准确率让偏远地区的新生儿及时得到筛查,为基层医疗减负;比如,在“河狸方舟”公益项目里,参与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标注河狸栖息地,一起制定植树与救助路线,直观感受生态恢复如何一步步累积成效;或是在“情绪王国(EmoLand)”这一游戏化交互产品里,3-9 岁自闭症儿童可以在社交情境下学习情绪的识别与表达......
你可以深度解锁过往参赛者的创造成果;如果你看完后灵感大迸发,ta 们还准备了工具箱可以支持你现场创作内容。Camp 内还有一台 AI 照相机,欢迎你去合张影。
当现实世界的工作制度与社会组织方式让人疲惫、失望甚至失语,我们能否另起一行,写出别的可能?——这是Uncommons 团队向世界的发问,ta 们定义自己是一个去中心化思潮及技术社哲的研究者花园。
在这个 Camp 中,我们邀请 Uncommons 来发起一个实验性的提问:数字时代的社会契约,会是什么样?Ta 们实践的 DAO,不只是一个技术名词,而是一种真实发生的“微型社会”尝试。在这个体系中,没有老板与 KPI,靠的是自愿、共识与公开的协作逻辑,让个体的创造性工作得以流动、被看见,并彼此连接。
在现场,ta 们将自己的 Camp 命名为「Uncommons纯爱村」,用“密码学与人文之诗”的方式带大家入场——以一场可玩的小型解密游戏,重新想象数字时代的隐私。Ta 们还将围绕实验性社会,在 Camp 中完成一期专题展览。
「发明」,常常意味着着“打破常规”,意味着“自由的全新畅想”。
但这个世界上,是否已有一些潜在的标准,束缚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构想?所以在这个板块,有了这个由设计与人类学背景的研究者发起的 Camp。Ta 们将从学术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评估标准:规模化、标准化、可复制、可量化、低风险……Ta 们期待和参与者带着真实经验和质疑精神,一起解构,一起重新想象,探索什么才应该是未来社会行动的「好标准」。
谭静远(Linda Tan)
造点合伙人、乡约在地联合创始人,蒙纳士大学设计学候选,研究兴趣为中国治理制度下共创设计(co-design)作为乡村居民公共参与的可能性。
黑渣
设计学博士生在读,在社会创新行动和研究中反复横跳的设计行动主义的践行者,暂居欧洲的服务设计本土化探索者,用敏感的洞察力和真实的世界对话。
孙旭
重庆大学副教授,人类学博士,攀岩爱好者,专注于政治与法律文化、乡村社会组织转型、基层治理、攀岩社区建设与生态人文等多领域的研究。
肖粟丰(Susu/Sophia)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候选人,景观规划师,关注中国乡村与互联网经济交互形成的社群和空间系统。田野调查中。
Ta 们打算用更 playful 的方式,拿常见的「公益资助申请书」和「影响力评估要求」这两大工具“开刀”,一起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偏见与限制。Ta 们给这个体验起名为:“你凭什么说这不值得?”——重写“好项目”的评分表。
这样的玩法只是一个小例子。想要参与其中,你不必是专业公益人。只要你曾疑惑“为什么明明是好事,却总被说不值得”,你就已经在这场重新想象的入口了。
在这里,也许可以发明一种更贴近真实、多元、在地的“判断力日常”。
去年,「美好的书 THEBOOKAND」公共艺术计划发起人梁亮召集了一场“瓶行对话”,邀请多位艺术家和学者探讨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工具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而作为一项公共艺术计划,做“人人都能参与的策展”是梁亮更长期在推进的。今年,这样一场公共策展也将发生在「瓶行宇宙」上。
我们参与过梁亮老师发起的几次参与式策展活动——在贵阳山洞里、在上海的街巷中。进入其中,参与的各方都成为了叙事的主体,“参与”也称为了一种彼此看见的方法。在日益由算法主导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鸣,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
这个 Camp 想要发明的“新日常”,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生活——借由”参与式策展“,每个人的经历、记忆与情感,都是值得被书写、成为被看见的“正文”。
在今年「瓶行宇宙」,「美好的书」将携手白日梦想家计划一起通过“对谈分享+开放共创+即兴实验”三大模块,创造一个策展实践场域。如果你恰好路过,可以加入到一场“随机策展人实验”中,通过关键词盲盒与即兴叙事挑战,共同生成「发明新日常」的创新提案。
由青年志 Youthology 推出的「问题青年」这档播客,或许很多人已不陌生。面对世界的变化,ta 们一直在积极发问,探讨行动的可能性,ta 们更像是我们意识到需要「发明新日常」的启发者。
不过,创新、变革、发明,一定只能在愤怒中、在沉思后生成吗?
这一次,ta 们想试试另一种思路。于是有了今年的「眉头舒展计划」,你会和「问题青年」的伙伴们一起以另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打开想象。
现场,ta 们准备了很多小体验,比如给不存在的书写评价、比如创作拼贴诗,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叫「这也OK,那也OK」。
Ta 们说,创变者有犀利的眼光,敏锐地看见了不平等、不持续、不良善,进而发问,进而行动。然而,这目光有时也会灼伤彼此——分别、区隔、对立、排斥。
通过一个 It’s all OK 的练习,我们可以练习“放过”,放过别人,放过自己,降低能耗,才能持续发电。
把强大与脆弱都安放好,用轻盈、好玩、松弛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新的日常:不靠紧绷支撑的改变,也可以持久发生。
作为一项诞生于上世纪的老发明,不断升级的麦克风在今天可以如何建构新日常?
「MOMA 猛玛」致力让「科技助力轻松表达」,作为无线麦克风行业专业品牌,希望成为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的强大助手,让一切发声更简单,做每个人好声音故事的忠实伙伴。
在这样一场社会创新节中,ta 们相信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有改变世界的可能,将鼓励每一位参与者用声音加入创变现场。
猛玛会在现场分享许多由公众录制下的「那些被忽略的声音」,还会发起一场「1000 个意义行动 Open call」,欢迎你和 ta 们一起感受、表达、对话、实现改变。
未完待续...
战略合作
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是一个关心公共议题、有善意又有创造力的青年人和组织的聚会。
在这里,我们关注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商业向善。自 2016 年开始举办,今年为第五届,并和「小红村大会」联合举办。
活动地点
浙江安吉余村
活动时间
2025.06.07-06.08
(周六&周日)
两天一夜完整体验
加入社群,了解最新资讯
活动详情
BottleDream 是一个推动年轻人关注社会与环境议题的文化品牌,是一家共益企业(B CORP)。
我们擅长联结不同文化圈层的品牌、合作伙伴与年轻受众,通过多媒介、跨圈层的内容生产和文化表达,激发年轻人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行动,以此共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包容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