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其最新太空望远镜SPHEREx正式启动一项开创性科学任务——在未来两年内,每天拍摄约3600张宇宙图像,绘制人类历史上首张覆盖全天的宇宙3D地图。这项任务将以前所未有的广角视角揭示宇宙奥秘,为人类理解宇宙起源、星系演化及生命关键成分的分布提供全新数据支撑。
与哈勃、韦伯等聚焦特定天体的望远镜不同,SPHEREx采用革命性的"广域巡天"模式。其102个彩色滤光片可将光线分解为102种独立波长,通过光谱分析识别不同化学物质的独特"指纹"。这种设计使它能同时完成两项关键工作:绘制数亿个星系的三维位置分布图,以及检测银河系内水、有机分子等生命必需物质的丰度变化。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项目经理吉姆·范森解释:"就像同时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既能看清星际尘埃中的分子结构,又能把握宇宙大尺度纤维状结构的全貌。"
该望远镜运行在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每98分钟绕地球一周。其核心观测系统由六个高灵敏度探测器组成,每个探测器专攻不同波段:从可见光近红外(0.75微米)到中红外(5微米)。每次曝光可同步生成六张不同波长的图像,例如在3.29微米波段能清晰显示星际尘埃云,而在0.98微米波段则呈现恒星分布。这种多波段协同观测能力,使科学家能像"宇宙化学家"般分析不同天体的物质组成。
任务团队计划通过三个层级的观测破解宇宙之谜:通过分析数十万张图像拼接的星系分布图,寻找大爆炸后10^-35秒内宇宙急速膨胀留下的引力波痕迹。这种被称为"原初引力波"的信号可能编码在星系团的空间排列模式中。初步测试数据已成功识别出猎户座星云中的有机分子带,这些物质可能是行星生命的"种子"。
面对海量数据,NASA开发了新型分布式处理系统。每张原始图像约2GB,经降噪、校准后生成六层科学数据。帕萨迪纳控制中心每天需处理相当于300部4K电影的数据量,最终将生成超过500TB的宇宙图谱数据库。部分数据将通过"宇宙动物园"公民科学项目向公众开放,邀请全球爱好者协助分类星系形态。
尽管SPHEREx是美国主导的项目,但其全天空覆盖特性使其数据具有普适价值。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翔表示:"这些数据可与我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可见光观测互补,我们正在协商建立联合分析工作组。"欧洲空间局也计划用即将发射的Euclid望远镜进行协同观测。
随着5月1日首批科学图像的传回,人类正式开启"宇宙普查"新时代。这张动态3D地图不仅将改写天文学教科书,更可能为"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提供线索。正如项目首席科学家艾伦·库珀所言:"这不是终点,而是理解宇宙拼图的第一块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