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山东临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上千名游客手持大刀、红缨枪,在"团长"带领下冲锋陷阵,体验"攻打县城"的震撼场景。
"跟着团长打县城"这一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彻底火出圈,不仅国庆期间每天吸引75000名游客,热度更持续至今,景区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它又为红色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哪些启示?
从观众到战士:一场沉浸式的"亮剑"体验
走进红嫂家乡旅游区,游客们瞬间从现代都市穿越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景区精心搭建了类似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场景,随着冲锋号响起,团长一声令下,游客们手持道具冲出掩体,在枪声、炮声和呐喊声中发起攻城。这种将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的设计,让体验者直呼"过瘾"——"太刺激了,这种场景以前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今天咱也过把瘾!"
与传统红色景区单调的展板讲解不同,该项目融合了戏剧、巡游等多种元素,通过爆破、火焰等视听特效,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其中。更难得的是,参与表演的30名演员大多是附近村民,经过统一培训后每月能获得三四千元收入,实现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景区副总经理闫纪锁透露,国庆假期游客量达去年同期的3倍,即使假期结束后每日仍有4万人前来体验。
爆火背后的红色基因:文旅+影视的化学反应
"跟着团长打县城"的走红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长达十余年的积累。
常山庄村保存完好的367座传统民居,曾吸引《沂蒙》《斗牛》《永不磨灭的番号》等400多部影视剧前来取景,被誉为"红莱坞"。大批剧组的驻村不仅带来服化道技术支持,更积累了丰富的沉浸式场景打造经验。
除"打县城"外,景区还推出《重走支前路》《民兵连》《妇救会》等行进式互动短剧,形成红色IP矩阵。
这些项目精准把握了旅游消费升级趋势——现代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追求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深度体验。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学者指出,这反映了"从风景时代到场景时代,再到情景时代"的转变,观光式旅游已不再是主流。
红色旅游创新的边界与启示
爆款项目的成功引发行业思考:其他红色景区能否复制这一模式?
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平衡历史真实性与体验趣味性。首先要尊重史实,避免陷入"抗日神剧"式的低俗演绎;其次要精细化运营,如深度挖掘本地文脉、精心设计互动环节;最后还需持续创新,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差异化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景区在营销上也踩准了"得年轻人得天下"的脉搏。游客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形成裂变式传播。这种"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既传承了红色基因,又以鲜活形式走进大众生活,为红色文旅提供了新范式——让历史不再冰冷,让教育不再说教,让游客在参与中自然生发对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鸣。
通过红嫂家乡旅游区的这个项目不难发现,当冲锋号再次响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脚步投票:红色旅游不该是沉闷的历史课本,而应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动课堂。
这场"县城攻坚战"的火爆证明,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红色文化完全能以更年轻、更活力的姿态焕发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