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向“潍”来·看未来媒体行丨绿满沂山映初心 高质量发展绘新卷
巍巍沂山,层峦叠翠;生态画卷,绿意绵延。4月19日,“向‘潍’来·看未来”2025全国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行走进潍坊临朐沂山。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130余名记者登临“潍坊之巅”,探访这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何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脉络、以创新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生态筑基:98.6%森林覆盖率的“绿色奇迹”
沂山,素有“五镇之首”盛名,森林覆盖率高达98.6%,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8.9万个,是山东省生态保护的“金字招牌”。媒体团沿玉皇顶拾级而上,云海翻涌、古树参天,百丈崖瀑布如银练垂空,引得记者连连赞叹。“这里不仅是‘天然氧吧’,更是生态治理的典范。”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
沂山的“绿”,源于持之以恒的生态投入。近年来,景区实施“披绿添彩”行动,完成凤凰岭绿化、神龙大峡谷造林等工程;建成52公里“美丽山河绿道”,栽植翠竹、黑松4.2万棵;创新“以水灭火”体系,建设13个消防蓄水池,铺设水网管线48.3公里,筑牢森林防火屏障。“沂山将生态保护视为生命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绿色根基。”中新社记者评价道。
文化赋能:千年镇山文脉焕新生
作为古代帝王登封的“天下第一镇山”,沂山的历史可追溯至舜帝肇封。媒体团走进玉皇阁,观摩汉武帝刘彻留下的历史遗迹,感受“镇山文化”的厚重。“飞檐斗拱,黄瓦琉璃,玉皇阁尽显古朴雄浑之姿;其历史悠久,历经重建,是沂山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山东商报记者表示。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此交融。沂山研学培训中心以齐长城文化、非遗传承为核心,打造剪纸、面塑体验工坊,推出全羊宴等美食,接待前来研学的游客。在齐长城非遗展厅,记者目睹孩子们亲手制作中草药荷包,体验农耕文化。“研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华社记者感慨。
产业融合:“生态+”释放发展动能
依托生态优势,沂山探索“森林+康养”“党支部+产业”等模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在后唐家河村安置小区,青灰色楼体与山景相融,智能家居、燃气入户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以前烧柴做饭,现在用上燃气灶,生活品质大提升!”村民的笑容感染了在场记者。
景区还以“生态+旅游”激活产业潜力。全长2066米的观光索道、落差300米的高空漂流、古寺钟声与云海日出,吸引游客量连年攀升。2024年,沂山建成省级景区化村庄1个、美丽乡村18个。“沂山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协同共赢。”人民日报记者总结道。
高质量发展“潍坊路径”的沂山注解
“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是发展的底气。”央视记者感叹。沂山的实践,折射出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探索:以生态培育筑牢绿色基底,以文化传承厚植人文底蕴,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动能。
大众日报在手记中写道:“沂山不仅是潍坊的生态屏障,更是‘两山’理念的鲜活样本。”从98.6%的森林覆盖率到非遗研学的创新传承,从村民安置小区的现代化升级到文旅产业的蓬勃兴起,沂山以“绿”为笔,绘就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潍坊“挑大梁、走在前”增添了生动注脚。
鸢飞沂山,未来已来。 这座千年名山正以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产业之兴,向世界展示着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转载自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客户端
胡伟,山东商报潍坊记者站新媒体中心总监,一位激情满怀的优秀媒体人。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为人正直,执着追求新闻的真、善、美,讲好更好潍坊故事。他扎实践行“四力”,用脚力探寻真相,用眼力捕捉细节,用脑力深度剖析,用笔力书写精彩。他投身精品视频采编工作,执导、编写脚本与文案,精心拍摄和剪辑。为“大潍坊一体化”宣传贡献力量,奉献出一批传播力强的优秀作品。他以实际行动展现媒体人担当,是讲好潍坊故事的杰出代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