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娱乐产业蓬勃发展,明星的各类八卦趣事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然而,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宋朝时期百姓的娱乐生活在某些方面丝毫不逊色于现代。
在两宋的首都,城市生活繁华,中产阶级家庭里,常常能看到两份“报纸”相伴。一份是官方发布的“朝报”,其风格庄重严肃,类似于当下的党政刊物,内容多围绕朝廷政令、官场大事等正式信息。而另一份则是私人兴办的“小报”,它宛如现代的娱乐周刊,热衷于挖掘宫廷秘闻、名人隐私等重磅消息。这类消息往往新颖独特、极具吸引力,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引发广泛关注。
图源网络
“小报”大约在北宋末年悄然兴起,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在那个时代,它没有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也没有商家的友情赞助,加之当时社会广告之风也不盛行,因此,“小报”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大发行量。为了提升销量,“小报”的主人们招揽了一大批专兼职的“新闻探寻者”,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狗仔队员。他们每天如同勤劳的小蜜蜂,定时在各个关键地点蹲守,试图挖掘各类有价值的新闻。
这些狗仔队员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分工。有的专门与宫廷中的太监宫女打交道,绞尽脑汁打听皇帝与众多妃嫔之间的情感纠葛,这部分人被称作“内探”。他们犹如宫廷内幕的“探秘先锋”,竭力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有的则穿梭于朝廷各部之间,密切关注官员的任免动态、是否有受贿行径,甚至调查是否有养小妾的情况,这些被称为“省探”。他们如同朝廷官员的“道德观察员”,时刻准备着将官员们的秘密公之于众。还有的前往各个衙门,尤其是监狱大牢,打探凶杀案件的进展情况,这些人被叫做“衙探”。他们仿佛是司法领域的“追踪者”,对案件的每一步发展都充满了好奇。
这些狗仔队员的胆子之大,令人咋舌。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民间对奸臣蔡京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小报”为了迎合大众心理,竟假冒徽宗的名义发布了一则声势浩大的诏书。诏书中严厉指责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甚至还言之凿凿地报道说,蔡京及其同伙已被皇帝一网打尽。这一消息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蔡京百口莫辩,无奈之下,他连续举办了多场新闻发布会,花费大量精力才勉强澄清事实。
无独有偶,南宋的道德楷模朱熹也未能幸免。“小报”炮制了针对他的系列丑闻,先是在朱熹于“朝报”上发表了几篇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学术论文后,突然爆出他与儿媳偷情的惊人消息。没过多久,又声称朱熹因争风吃醋,差点将著名公关小姐严蕊杀害。这些报道被描写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一样,致使朱熹连续多年都荣登南宋娱乐人物风云榜。尽管如今历史的真相已难以考究,但朱熹显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甚至有传言称他曾因此被辞退官职。
“小报”凭借着这些极具噱头的八卦新闻,吸引了众多忠实的读者。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政府高官,还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被其深深吸引。人们普遍“性喜新而好奇”,在获取信息时,总是优先选择“小报”,而将“朝报”视为日常的信息参考。以至于有时皇帝召集官员开会,准备公布官员的调整名单,在皇帝尚未开口之时,下面就已经有人窃窃私语,准确地说出“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等消息。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无疑让皇帝颜面尽失。
“小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朝报”的传播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狗仔队伍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时常报道一些虚假新闻,扰乱了社会秩序。鉴于此,南宋统治者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全面禁止“小报”的发行。他们规定,凡是私自阅读“小报”的人,将被流放500里;而告发他人阅读“小报”者,则可获得200贯的赏钱。然而,由于“小报”的内容深受市民喜爱,甚至许多政府公务员也将阅读“小报”当作一种消遣,“小报”虽遭到明令禁止,却依然热销不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
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名和特定名称,它也不是由某一个人或某一家人创办的,“小报”只是当时宋人的一种习惯性称呼。但不可否认的是,“小报”的兴盛突破了官方办报的单一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