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南翼崛起的"智慧生态城"—北京房山良乡大学城探访一
记者王开成
蓝绿丝绦束玉腰,双心璀璨比琼瑶。
北枢似蚌含珠贝,南核如弓搭箭镳。
十字芳茵裁地脉,三重碧水绕虹桥。
林园簇拥繁花路,地铁穿梭织锦绡。
【规划蓝图:从"园"到"城"的华丽蝶变】
良乡大学城正经历着破茧成蝶的蜕变,从单一的高教园区向"科教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华丽转身。
这座规划总面积达1712公顷的"未来之城",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正在房山新城的画布上挥毫泼墨。
最新获批的《良乡大学城控规》以"一带、双心、两区"为骨架,构建起城市发展的生命脉络——
"一带"是蜿蜒穿行的蓝绿景观带,像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三条生态河流;"双心"如同城市跳动的两颗心脏,分别承载着综合服务和科创服务功能;"两区"则像一对默契的舞伴,主园区专注高等教育,拓展区发力科技创新,共同演绎着产学研融合的华美乐章。
【空间格局:编织智慧与生态的经纬网】
这座正在崛起的智慧新城,其空间布局犹如精密的神经网络:
——主园区:
占地115公顷的核心区域,将建成"校城融合共享区",高校建筑群与城市功能如齿轮般精密咬合。北京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如同智慧灯塔,照亮着这片创新沃土。
——拓展区:
270公顷的南扩区域将成为"科创引擎",刺猬河变身城中景观河,与吴店河、小清河共同编织出"三水绕城"的生态画卷。
这里将崛起大型中央公园,385公顷的十字形绿化带如同城市的绿肺,让绿化覆盖率提升至25%。
——微中心:
围绕大学城站打造的轨道微中心,将交通接驳与商业服务完美融合,像城市的"活力开关",激活15分钟生活圈的每个角落。
【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融合的"热带雨林"】
良乡大学城正在培育一片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
——创新机制:
"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三方联动,如同雨林中的共生系统。
2021年新增的742家企业与高校共建94个实验室,1400项发明专利如同雨林中璀璨的果实。
——产业布局:
聚焦新材料、无人机等九大领域,6000家企业中科技文创占比超50%,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创新产业集群。
这里正在打造"30分钟创新圈",让创意如春雨般快速落地生根。
——资源共享:
五校开放1574万册图书、83个实验室和1419台高端设备,年科研服务交易额超1200万元,知识流动如林间清风畅通无阻。
【宜居宜业:描绘未来生活的"工笔画"】
规划师们以匠心勾勒着理想人居的每个细节:
——生态基底:
三条活水穿城而过,中央公园与绿化带构成"十字绿廊",步道系统如毛细血管延伸至每个街区,实现"推窗见绿、百米亲水"的生态愿景。
——生活配套:
6764套人才公寓如温暖的蜂巢,龙湖天街等商业综合体闪耀如明珠,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链条教育体系,编织起"家庭-社区-机构"的无缝服务网络。
——交通体系:
"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让道路密度达8.1公里/平方公里,校园内部道路与城市路网如神经网络般高效联通,实现"步行友好、骑行顺畅"的绿色出行。
【实施路径:迈向世界一流的"进行时"】
这座新城的建设正按照清晰的路线图稳步推进:
——近期重点:
2025年前建成大学城站微中心,完成景观带提升,推动94个实验室全面投入运营,让"揭榜挂帅"制度激发更多创新火花。
——远景目标:
到2035年实现18.8万规划人口规模,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城南引擎。
良乡大学城正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智慧长卷,每一笔规划都凝聚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创新的沃土;不仅是求学的乐园,更是宜居的家园。随着控规的全面实施,这座"校城融合、产城共生"的典范之城,必将成为首都城市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记者王开成综合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