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世外桃源是什么样?有人觉得像是西伯利亚那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也许会很宁静。
但实际上呢?别以为冬天穿件羽绒服就算过冬了,到了西伯利亚,穿再厚也有可能被冻成冰棍。那地方,冬天一到,不屯上五百公斤粮食、一百罐腌菜,不砍够一个月的柴火,根本熬不过去。
温度常年飘在零下四十度,冷到连红绿灯都会冻裂,铲雪车一过,灯杆“哐哐”炸响。一觉醒来,屋里地板、天花板、楼梯扶手,全部结冰。门窗都冻死,想出门?得先用热水浇开。
屯粮千斤,不是怕饿,是怕活不过一场寒潮
西伯利亚,俄罗斯东部的大地,从乌拉尔山绵延到太平洋沿岸,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足足相当于1.3个中国。这里冬季均温零下40℃,寒流一来,温度能瞬间滑到零下51℃,这种温度下,连钢铁都会像玻璃一样“咔嚓”一声断掉。
雅库茨克,西伯利亚东部的城市之一,2024年1月,一场极涡寒潮席卷而来,气温骤降至零下51℃。凌晨四点,街头唯一的热源,是铲雪车后面卷起的冰尘。地面结冰,交通系统压缩到正常运力的20%,城市陷入停摆。
这种天气,生活的头等大事是吃得了饭。当地人习惯在入冬前“备战”,家家户户准备人均500公斤粮食,相当于一千斤左右。这不是闲得无聊,更不是传统习惯,而是活命本能。因为一旦极涡来袭,整个城市封冻,物资中断,超市关门,想靠临时购买补给,只能是痴人说梦。
粮食之外,每户人家还要腌制至少一百罐蔬菜。白菜、胡萝卜、甜菜,切碎、加盐、入罐,一罐罐码到地窖里。等到深冬,只要拧开一罐,就是一份救命的维生素来源。在雅库茨克,腌菜的味道,不仅是家的味道,更是生存的气息。
而取暖的柴火,更是要提前备足。西伯利亚人,砍柴从不临时抱佛脚。因为进入10月之后,温度就会直线下降到零下30℃以下,积雪成山,林地冰封。每户人家要在入冬前用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砍够三个月以上的柴火储量。砍柴不是散步,每天连续八小时,雪地里挥舞斧头,才勉强保证室内温度稳定。
屯粮、腌菜、砍柴,这三件事,西伯利亚人称之为“过冬三件套”。雅库茨克人说得直白:“不提前准备,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当家里一千斤粮食码好,百罐腌菜排成阵,柴火堆成小山,人们才算勉强喘口气,开始真正进入冬天。这片极寒之地的生存逻辑,就是这么冷酷,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冬天的第一场极涡到来前,街上已无人影。唯一留在空中的,是刺耳的风声和远处断断续续的铲雪车鸣响。城市沉入冰雪,家家户户闭门不出,靠着屯粮、腌菜、柴火,和零下五十度对峙。
随着极涡降临,人们最怕的事,并不是粮食短缺,而是出不了门,连呼吸都能冻成冰霜。这时候,西伯利亚的冬天,才真正露出它的獠牙。
雪下得跟仇人似的,走两步都像闯鬼门关
2024年1月15日,雅库茨克,寒潮正式登陆。凌晨时分,全市铲雪车出动,每辆车后面跟着一溜缓慢爬行的私家车,相互间隔至少十几米,给紧急刹车留出足够空间。
市区红绿灯,在铲雪车震动下,发出刺耳的“哐哐”声。因为极寒之下,灯杆冻脆,一旦撞击就裂成两半。那天,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减少了80%,除了必要岗位,大部分工作单位、学校全部停摆,社会活动冻结。
街头建起了“暖气屋”。这些玻璃小屋,配备智能系统,实时显示气温、公交到站时间,甚至安装了紧急广播,方便突发情况时呼救。
在雅库茨克,这不是高科技噱头,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在零下50℃的街头,多站五分钟,连睫毛都能结成白霜,呼吸一下,喉咙都会被冰霜划出血丝。
城市里每一栋楼房,都在极寒下接受考验。铲雪车来回穿梭,马路一夜之间抬高了一尺,因为雪和冰混合成了坚硬的壳。出门的人都得带小锤,走一步敲一步,防止脚下突然打滑。
最惊人的,是住宅楼的内部冻结情况。铲雪车经过的一座居民楼,楼梯间不仅外墙挂满冰锥,就连地面、墙体、扶手、天花板,统统凝上一层厚厚冰壳。整栋楼就像被冻进了透明棺材里。居民只能通过增加室内电暖器功率,希望慢慢解冻。
居民家里,凌晨三点,屋内暖气全开,依然能听到窗框“咔咔”作响,像有人用力敲打。因为外墙温度和内墙温度差异过大,冻胀效应把窗框都撑裂了。到了早上,连门也被冰封住,只能靠热水壶一遍遍淋门缝,等冰块松动才能打开。
西伯利亚的冬天,不是只冻在表面,它能从天上压下来,从地面冻上来,从墙缝里渗进来。每一寸空间都充满敌意,每一口空气都带着生死考验。
当天,城市气象局发布了极涡特别警告:低温持续9小时以上,最大阵风达每小时70公里,寒潮影响预计持续一周。这场寒潮,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雪,没有惊天动地的灾难报道,只有一层又一层静默的冰壳,慢慢封死每一条路,每一扇门,每一扇窗。
在这里,天气预报不是为了提醒人们穿多点衣服,而是提醒大家:“赶紧囤够食物和热源,否则今晚可能就回不了家。”
连墙壁都会背叛你,生存从开门开始
2014年1月17日凌晨,极涡进入最强阶段,雅库茨克全城断电区域增加至15%,多个居民楼出现门窗无法开启的情况。暖气在极寒冲击下失效,室内水管冻结,门窗因湿气上升和再冻结,彻底锁死。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人马上就要进入紧急模式。拿出早已备好的便携式电暖器,煮沸开水,一壶接一壶倒在门缝边缘。整个屋内,热气升腾成一层淡淡雾气,但冰层未必能如愿融化,反而有可能因为蒸气的凝结变得更厚。
如果门窗不能在三小时内解冻开,屋内氧气循环将受阻,加上气温持续下降,会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冻伤风险。
这时候,屯粮和腌菜的意义再次凸显。打开一罐去年秋天腌好的甜菜,简单配合熬粥,就可以维持能量。炭火炉也紧急启用,虽然烟气熏人,但只要能换来几度温暖也值得了。
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蒸汽解冻、加热烘烤,房门才总算能被一点点撬开。当人们推开沉重的冰门,看到外面厚达十五厘米的冰壳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只剩下一种表情:劫后余生。
这种场景,在雅库茨克的每一个角落几乎同步上演。地基冻结,导致个别区域地面开裂。楼房下方因为永久冻土层浅薄,原本60公分的高架地桩成为保护命脉。没有这层保护,整栋楼随时可能因热量传导塌陷。
寒潮持续的日子,城市广播里总会重复一句话:“待在家里,保护自己。”这种在极端环境中提炼出来的生存智慧,深深刻进了每一个西伯利亚人的DNA里。
而真正让人敬佩的,不只是他们能在零下五十度下撑下来,还在于,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依然有人每天推开沉重的冰门,走进白茫茫的雪原,坚守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资料
西伯利亚也太太太太太太冷了-澎湃-2020-02-16
西伯利亚“入冬备战”:人均储粮500公斤,再给车找个家-知乎专栏-2023-1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