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NA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考古学家不仅能展示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还能解析古代社会的家庭结构。近日,《经济学家》刊文指出,研究者正利用该技术揭示数千年前的家庭动态,洞见古人类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谱系,而其研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原文|《经济学家》:DNA技术助力古代社会家庭结构解析
编译 |杨逸、杨勇
图片 |网络
DNA在揭示人类历史方面的能力令人惊叹。从现代人身上收集的DNA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祖先如何从非洲故土分散至全球,并在“迁移”与“征服”的历史事件中再次扩散。
来自古代个体的DNA同样富含信息。它不仅揭示了进化的旁支(例如早期欧洲人保留了非洲祖先的深色皮肤),还展现了智人与其他现已灭绝的人类物种的混血情况。日前,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玛丽·里沃拉(Mairé Rivollar)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会议上指出,DNA可用于解析古代社会的家庭结构。
里沃拉博士谈到了她在法国中部村庄居尔吉(Gurgy)的研究,以及过去十年间开展的另外六项研究。此类研究最初仅限于追踪母系(通过线粒体DNA,从母亲的卵子传递给后代)和父系(通过Y染色体,从父亲完整传递给儿子)。然而,当DNA测序技术变得足够先进且廉价后,这一领域才真正迎来突破。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某一个体的双亲,从而能详细还原家族谱系。
一项研究针对于公元前2800年波兰科斯采(Koszyce)的一处集体墓穴进行了深入分析。墓中有15具遗体。DNA检测显示,这些均死于头部重击的人属于同一家族。研究人员推测他们是被袭击的受害者,但合葬的事实表明至少有一些幸存者对他们有情感联系。
关于更广泛的家族结构问题,对几处早期遗址的研究——德国莱希河谷(Lech Valley,公元前2500—前1800年)、英国黑泽尔顿北(Hazelton North,公元前3700年)及居尔吉遗址(公元前4700年)——描绘了一幅父权社会的图景。基于莱希河谷遗址的26具骨骼,研究发现了六个多代家庭单位(考古学家称为“谱系”),一个家庭单位最多包含八名成员,多达五代人。DNA显示,这些谱系中的女性来自外部,部分人甚至迁徙了约350千米至此。
黑泽尔顿北的发现则给出了多妻制及外来女性的证据。此处发现的27具骨骼分布在四个墓室中,每个墓室埋葬着一名男性与其四位妻子(或妾室)的后代。而在居尔吉,采样的110具骨骼中,有63具属于一个跨越七代的谱系,同样显示这些女性来自其他地区。
随时间推移,父权逐渐减弱。对德国西南部公元前600—前200年骨骼的分析表明,该地往往女性留守本地,而男性则远行联姻。英国人对于布狄卡(Boudica)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而与她同时代的另一部落杜罗特里吉斯(Durotriges)同样提供了“女性掌权”的证据。一项涵盖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许多女性拥有多位伴侣。
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来自匈牙利和蒙古。匈牙利遗址位于中部地区拉科齐福尔沃(Rákóczifálva),曾由中亚游牧部落阿瓦尔人(Avars,550—800年)占用。对此墓地约300个人的研究呈现了一个庞大的氏族,包含九个相互关联的亚谱系,最大谱系涵盖146人,跨越九代。而蒙古遗址恰好位于被认为是阿瓦尔人起源的地方,可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这里有一位女性,其血统经过五度分离,可以追溯到西北方1400千米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
这些研究的共性是,所有研究都在欧亚大陆上进行(几乎都在这片大陆的最西部,即我们熟知的欧洲)。这并不令人惊讶。这个地区是大量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家园,包括世界领先的古人类DNA研究中心——德国莱比锡(Leipzig)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现在,研究人员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特别是中美洲,关注玛雅文明中的家庭生活及其谱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8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