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全球开启转基因作物种植与应用的大幕以来,转基因技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非洲这片广袤的大陆也不例外,经历了从部分国家坚决抵制到多个国家逐步的广泛接纳并推广的过程。
非洲的地图
初期的拒绝与争议
2002年,一场严重的饥荒侵袭了南部非洲,超过15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彼时,美国提供了含有转基因玉米的粮食援助,旨在帮助这些受灾的非洲国家缓解粮食危机。然而,这份善意却遭遇了犹豫和拒绝,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明确表示拒绝接受。
津巴布韦政府有着多方面考量:一是转基因食品对饥饿和孱弱的艾滋病患者的影响未有定论;二是担心用作粮食援助的转基因玉米若被农民当作种子使用,会损害传统农业种植主的利益,导致农作物难以出口到对转基因严格限制的欧洲市场。
赞比亚时任总统利维·姆瓦纳瓦萨更是直言“转基因是奢侈品”,他强硬地表示“我们可能贫穷且正经历严重粮食短缺,但我们不会接受。”他的这番言论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将非洲一部分人对转基因的态度赤裸裸地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在一些非洲民众心中,转基因技术是来自西方的“外来物”,与非洲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相悖,他们秉持“我们非洲人就是不信”的态度,坚决抵制转基因作物进入。部分民众在当地组织的抗议活动中高呼口号,要求政府坚守立场,拒绝转基因。这种民间的强烈抵制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欧盟长期以来对种植转基因作物持有谨慎态度,出于对本土传统农业利益集团的维护,保护本土种植户免受美国转基因农产品的竞争,欧盟对转基因作物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和限制措施。这种态度在非洲产生了广泛影响,非洲国家担心使用转基因产品会导致其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这也是他们拒绝转基因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盟委员会和美国对这些国家的拒绝反应强烈,指责非洲国家无视科学证据,在饥荒面前过于保守和短视。美国官方发言人公开表示:“这些国家的行为是对科学进步的公然漠视,是对本国人民生命的不负责任。在有明确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援助,这是毫无道理的固执。”加拿大政府则暗示非洲国家拒绝转基因粮食援助是受到了一些非科学因素的误导,比如欧洲反转势力的影响等。
联合国对这一事件表示高度关切。2002年8月27日,联合国发表声明:“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联合国敦促非洲国家基于科学证据和理性分析来做出决策,强调在应对粮食危机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也要解决当下紧迫的饥饿问题。同时,联合国也呼吁国际社会在转基因技术推广问题上加强沟通与合作,避免因政治、贸易等因素影响人道主义援助的实施 。
非洲一些本土权威农业机构和科学家对拒绝转基因表达了担忧。非洲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公开指出,在饥荒严重威胁民众生命的情况下,一味拒绝转基因粮食援助,可能会让更多人陷入饥饿困境。
肯尼亚的一位资深农业科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理解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担忧,但目前来看,拒绝这些粮食援助,我们的人民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坦桑尼亚农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表示,虽然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未知风险,但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评估的转基因粮食,在当下能解决燃眉之急,应该在严格监管下合理利用 。
然而,这些声音在当时的反转舆论浪潮中,显得相对微弱。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赞比亚在2002年拒绝美国转基因粮食援助后,受到了国际上不少批评,不过后来其态度有所转变。
在2019年2月28日,赞比亚卫生部长奇塔卢·奇卢菲亚(Chitalu Chilufya )在议会解释关于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研究结果时表示,转基因食品被发现不会影响人体器官健康。他指出赞比亚政府实际上已经解除了对转基因食品进口的禁令,超市里也已按照《生物安全法》的规定上架了转基因食品。
奇卢菲亚还解释称,赞比亚之前拒绝转基因产品,是因为缺乏合格的人力资源和合适的基础设施,没有处理转基因生物的能力。而如今,所有进口产品都会经过风险评估,以确定其对人类、动物和环境是否安全,还会进行常规检查,不符合《生物安全法》规定的产品才会被没收 。
同年,赞比亚国家生物安全局(NBA)授予Gatbro Distributors、Pick n Pay、Southern National Import and Export Limited、Choppies Super Stores等4家公司新的进口许可,允许进口可能含有转基因生物的产品,包括动物饲料和人类食品 。自2016年以来,NBA已经发放了45份进口和投放市场的许可,其中包括3份科研许可和5份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注册证书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赞比亚已从最初抵制转基因,转变为有条件地接受和允许转基因产品的进口与销售,开始逐步认可转基因技术在解决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上的潜在价值。按照非洲独立民调机构的统计,赞比亚国内民众接受转基因的人口比例,已经从2011年的39%,上升到77%。
态度转变与逐步推广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发展,部分非洲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转基因技术。
肯尼亚在2021年6月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转基因木薯进行环境释放的国家,并且在当地时间2022年10月3日,肯尼亚内阁批准了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允许开放种植和进口,成为东非地区第一个批准种植和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内阁表示该决定基于对该国持续干旱的中长期反应和工作组的建议。
南非拥有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该体系始于1997年颁布的转基因法案。作为非洲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也是全球前十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之一,2023年南非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330万公顷(5000万亩) ,已批准了27项转化体。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在南非广泛种植,分别约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85%、95%和100% ,种植转基因玉米后,南非由玉米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其中,转基因玉米主要有抗虫、抗除草剂和双抗(既抗虫又抗除草剂)三种性状,双抗转基因玉米从2012年起一直占主导地位。
苏丹在2019年大约150,000名农民种植了超过580000英亩(约234736公顷)的转基因棉花。
2025年2月18日,埃塞俄比亚国家品种发布委员会批准了3项TELA系列转基因玉米(WE3106B、WE7210B和WE8216B)和1项转基因棉花BT-GT进行商业化种植。TELA玉米由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AATF)主导研发,具有抗虫和抗旱特性,其抗虫特性主要针对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 ,在低地和中海拔地区的产量比传统玉米品种高出60%。转基因棉花BT-GT由埃塞俄比亚农业研究所(EIAR)研发,兼具耐草甘膦和抗棉铃虫的特性。
尼日利亚也在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应用。2024年1月,尼日利亚政府批准了四个TELA玉米品种(SAMMAZ 72T、SAMMAZ 73T、SAMMAZ 74T和SAMMAZ 75T)并将其种子释放给农民和商业生产,此前这些转基因玉米在封闭田间试验中显示出对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茎蛀虫具有显著的抗性 。此外,尼日利亚还批准了转基因玉米MON863 、DAS40278 、 MON863×MON810×NK603、MON89034×NK603用于食品和饲料,其中MON863兼具抗虫和耐抗生素的特性,DAS40278具有耐除草剂的特性,MON863×MON810×NK603兼具抗虫、耐除草剂和耐抗生素的特性,MON89034×NK603兼具抗虫和耐除草剂特性。
整体来看,截至目前,非洲转基因农作物推广面积约为380万公顷(含南非330万公顷以及苏丹等国种植面积),主要应用产品包括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等。
在进口方面,目前非洲所有的国家都已经允许进口转基因农作物。目前虽然暂未找到非洲整体转基因产品进口的详细数据,但部分国家有相关动态。比如一些非洲国家会进口转基因豆粕作为饲料,以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转基因技术态度的转变,未来非洲在转基因产品进口量以及应用种类上可能会有进一步变化。
本土科研力量的崛起
非洲本土科研团队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
例如,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AATF)领导一系列研究和开发工作。在玉米研究上,TELA玉米项目建立在非洲节水玉米(WEMA)计划之前完成的育种工作基础上,利用传统育种、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当地种植的品种,还添加或“叠加”抗虫性和耐旱性状。截至目前,TELA项目已发布了7个国家种植的5个玉米新品种,与其他品种相比产量更高。
在豇豆研究方面,尼日利亚、加纳和布基纳法索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开发能够抵抗豆荚螟虫的Bt豇豆,这种害虫常常能摧毁高达95%的农民农作物,若研发成功将极大提升豇豆产量,保障当地粮食供应和农民收入。肯尼亚农业和牲畜研究组织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基因组编辑项目,旨在识别并引入抗病基因,应对玉米生产面临的病虫害威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