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年一CT,十年进ICU?关于CT检查致癌的真相,我们不能再沉默了!

0
分享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感冒没好彻底,“做个CT看看”;体检中心新推出套餐,“肺部筛查”自动带个低剂量CT;哪怕你摔了一跤、肚子痛、头晕目眩,CT仿佛成了“现代医学的万能锦囊”。可你有没有想过:CT虽然高清清晰,背后却藏着一把看不见的“辐射之刀”?

在某些社交平台上,“CT=癌症播种机”的说法已经传疯。有人说,一次胸部CT相当于拍了70次胸片,每年做一次,十年就可能推你走向癌症的深渊。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惊悚?但我们今天不搞吓唬,咱们摆数据、讲科学,用理性的方式搞清楚:CT检查,真的致癌吗?

一、CT检查到底有多少“辐射”?

CT(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叫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它通过X射线从多个角度拍摄,然后用计算机合成一张立体图像。确实高清,但代价是:辐射剂量比普通X光高得多。

以下是常见影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单位:毫希弗mSv)


我们每年生活中接受的“自然背景辐射”大约是2.4 mSv,而一张胸部CT检查的辐射量,是自然辐射的三倍还多。这还只是一次。如果你每年做一两次CT,加上其他影像检查,辐射负担不可小觑。

二、CT真的会“致癌”吗?权威研究怎么说?

确实,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T扫描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显著。

2025年4月14日,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最新重磅研究,以美国2023年全国9300万次CT检查为基础,预测出一个惊人的结论:9300万次CT检查,预计将导致10.3万例未来的癌症病例。


这是目前为止关于CT致癌风险最系统的评估之一,研究由美国多所顶尖研究机构联合完成,采用了全国CT剂量登记处的数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预测模型,这项估算基于美国当前CT使用频率、不同部位CT的平均辐射剂量以及人群的年龄分布等多个因素建模得出。其中,女性与年轻人所受影响最大,这再次强调了医学辐射风险的代际差异与性别敏感性。

研究要点如下:

  • 儿童和青少年虽然每次CT风险更高,但因成人接受CT次数远高,最终成人群体将承担约91%的新增癌症负担。

  • 最常见的与CT相关癌症包括肺癌(2.24万例)、结肠癌、白血病、膀胱癌和女性乳腺癌。

  • 腹部+盆腔CT贡献最大,预计导致3.75万例癌症,占全部因CT致癌的36%。

  • 即使在敏感性分析中,CT诱发的癌症数依然高达8万到12.7万例之间。

也就是说,CT致癌不只是理论,而是已进入可量化的现实警告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孤例。在过去十年,《Lancet》《BMJ》《JAMA》《NEJM》等顶级医学期刊纷纷发表相关研究。

JAMA Oncology(2023):欧洲多国90万人联合研究


发表在《JAMA Oncology》的泛欧洲研究,覆盖90万名22岁以下个体,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累积100毫戈瑞(mGy)的辐射剂量,可导致血液系统癌症风险翻倍;

·平均每次CT的辐射剂量为约8 mGy,提示即便单次暴露剂量不高,长期多次检查的叠加效应不容忽视。

BMJ(2013):澳大利亚68万人随访研究


2013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研究,基于68万名出生于1985至2005年的澳大利亚人,对其进行平均10年随访,发现:

·每多接受一次CT扫描,整体癌症发病风险增加16%;

·风险最高的是白血病、脑瘤、甲状腺癌等;

·接受3次以上CT扫描的个体,癌症风险显著升高。

The Lancet(2012):英国儿童头部研究


另一项由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对17.8万名接受过CT扫描的英国儿童进行长期跟踪发现:

·接受2-3次头部CT扫描的儿童,10年内患脑瘤的风险升高近3倍;

·5次以上头部CT扫描,白血病风险提升也接近3倍;

·辐射剂量越高,风险提升越显著。

这些研究并不意味着“做一次CT就会得癌症”,但确实强调了一个科学共识:医学辐射是“有剂量门槛但无绝对安全阈值”的风险因素,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等高敏感人群中,必须严格控制检查频次和辐射剂量。

此外,虽然部分学者对“线性无阈值模型(LNT)”仍有争议,认为低剂量辐射的风险可能被高估,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仍建议:在无明确必要的情况下,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三、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做CT”?

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看。

首先,CT确实好用。它比X光更清楚,比B超更稳定,比MRI更快、费用更低。很多急诊病人,为了争分夺秒,CT就是第一选择。

我们不是不想拒绝CT,而是从根本上“没有拒绝的权利”。当CT检查逐渐成为很多医院“常规流程”的一部分,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被扫描”的对象。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 医生视角:“多做检查,少惹麻烦”

  • 防御性医学盛行: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大环境下,医生为了自保,倾向于“能查就查”。哪怕自己临床判断八九不离十,也会加上一句:“再做个CT确认一下。”

  • 责任倒挂:CT作为“客观证据”,可以在未来病情变化时替医生规避法律风险。做了错不了,没做错了要担责。

一句话总结:医生多开一张CT单,可能是为了“安全”或“收入”;而不开,是在赌自己的饭碗。

2: 医院运营:“CT不是工具,是现金牛”

  • 设备昂贵、需要快速回本: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CT设备,医院当然希望“人 机不停”,高频使用快速回本

  • 检查是主要盈利来源:在“以药养医”被逐步取缔的当下,影像科成了创收主力。CT、MRI、彩超三驾马车拉动营收,是很多医院的重要“经济支柱”。

  • 行政压力传导到科室:许多公立医院有“成本核算”机制,每台设备每月需完成规定收入指标,否则下月扣预算。

一句话总结:医院不是慈善机构,CT扫描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一种“现金行为”。

3: 患者心态:“拍个片放心,别省这一步”

  • 对辐射风险认知不足:许多患者甚至不知道CT有辐射风险,误以为“拍清楚了才好治”

  • 对医生判断缺乏信任:病人更相信机器,不信“望闻问切”。有片为证,心里才踏实

  • “我都花挂号费了,当然要查”:患者常把“检查”当作“值回票价”的体现,不查反而有被敷衍之感

一句话总结:患者并不抗拒检查,反而会质疑“不查”的医生是否“走流程”。

4:法律与政策:制度设计漏洞让人无从拒绝

  • 患者缺乏“知情同意”的实践权利:虽然《执业医师法》要求“充分告知”,但实际临床中,患者对CT风险了解极其有限。

  • 缺乏“必要性审查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没有任何环节判断检查是否真正必要

  • 影像数据缺乏共享机制,重复检查泛滥:一个人在三家医院可能做三次CT,只因“系统不通、互不承认”。

一句话总结:制度缺位让不该拍的CT轻易就拍了,而该被问的“你同意吗?”从来没人问过。

所以,这一切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一个系统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讨论这些深层机制,那关于“CT会不会致癌”的讨论,永远只停留在皮毛。

四、面对CT检查,我们到底该怎么做?——理性应对“五问法”

别慌,也别硬抗。

CT不是“杀人凶器”,它是医生手里的工具。关键看怎么用、谁来用、用在谁身上。

在被安排做CT检查之前,不妨先问问这五个问题,让自己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患者:

❶ “这项CT检查,是诊断不可或缺的吗?”

不是所有病情都需要CT。比如单纯头晕、轻微腹痛、常规体检等,大多数可以通过问诊、体格检查、超声等方式初步判断。

你可以问医生:

“这种情况做CT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无辐射的替代检查?”

❷ “有没有超声、X光或MRI等替代方案?”

一些病变,如胆结石、阑尾炎、妇科疾病、心脏问题等,其实超声就够用了;脑部结构问题,MRI更适合,且无电离辐射风险

你可以问医生:

“CT是最适合的吗?有没有副作用更小的检查方式?”

“这次CT的辐射剂量是多少?是否属于低剂量CT?”

同样是CT,辐射剂量可以相差数倍以上!尤其是肺部CT,现在很多医院支持“低剂量CT(LDCT)”,辐射更低,适合筛查用。

你可以问医生或技师:

“这次用的是普通剂量还是低剂量CT?”

❹ “我是否近期已经做过类似的CT?是否可以调阅历史影像?”

医疗系统之间往往影像不互通,但如果你保存了历史片子或影像数据,有时可以避免重复检查。

你可以主动出示资料,并提醒医生:

“我三个月前刚在××医院做过一次腹部CT,是否可以用那次的片子?”

❺ “如果我不做这次CT,会有什么风险?有没有明确的获益?”

有些CT是“锦上添花”,有些则是“雪中送炭”。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类,可以通过医生解释风险收益比来明确。

你可以诚恳地问医生:

“如果我现在不做,会耽误诊断或者漏掉重大病变吗?”

CT是现代医学的里程碑,但它不该成为滥用的工具。我们不是在抵制CT,而是在提醒:别让“诊断的清晰”,变成“健康的阴影”。

愿你我在就医路上,既有信任,也有判断。理性选择,科学检查,别让“安心”成“隐患”。

❤️附:哪几类情况,CT的确非常必要?

  • 重度创伤(车祸、跌落):排查内出血、骨折

  • 脑卒中、脑出血症状明显者:越快做CT越能抢救时间

  • 持续高热+腹痛或肺炎:需排除肺部/腹部感染

  • 肿瘤随访或术后复查:评估转移、复发情况

  • 高危人群肺癌筛查(重度吸烟者):建议低剂量CT

这类人群,请不要抗拒CT,它很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所以,CT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越多越好”。希望读完这篇文章,你能更有底气地面对下一次检查室里的选择。

▼今日推荐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湖南学生自带餐具打饭被拒:连饿3天,官方介入,校长回应惹众怒

湖南学生自带餐具打饭被拒:连饿3天,官方介入,校长回应惹众怒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09-14 13:26:36
iPhone 17标准版预售创纪录:官网到货时间延至10月

iPhone 17标准版预售创纪录:官网到货时间延至10月

TechWeb
2025-09-13 09:32:06
12岁女孩被虐死案二审将开庭,此前一审继母被判死刑

12岁女孩被虐死案二审将开庭,此前一审继母被判死刑

澎湃新闻
2025-09-15 00:26:06
Shams:库明加相信自己有多次全明星的潜力 他相信风险是值得的

Shams:库明加相信自己有多次全明星的潜力 他相信风险是值得的

直播吧
2025-09-15 22:40:16
洋河股份,正在溃败!

洋河股份,正在溃败!

资市会
2025-09-15 17:28:12
央视曝光,六部门彻查新能源车黑嘴,排除四车企,雷军恐又要憔悴

央视曝光,六部门彻查新能源车黑嘴,排除四车企,雷军恐又要憔悴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09-13 23:36:38
西贝塌房,贾国龙“剖腹取凉粉”:3次回应,3次暴雷,口碑崩了

西贝塌房,贾国龙“剖腹取凉粉”:3次回应,3次暴雷,口碑崩了

阿涛讲情感
2025-09-14 17:01:21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英军眼
2025-07-30 14:55:01
张琳芃武磊更衣室激励队友:每个人都要拼,冠军不能光靠嘴说

张琳芃武磊更衣室激励队友:每个人都要拼,冠军不能光靠嘴说

雷速体育
2025-09-15 12:53:16
3-0!3-1!男排爆冷门+大逆转!世锦赛积分榜:中国第3,日本垫底

3-0!3-1!男排爆冷门+大逆转!世锦赛积分榜:中国第3,日本垫底

知轩体育
2025-09-15 11:27:25
俄罗斯的移民潮——他们选择离开,只是本能

俄罗斯的移民潮——他们选择离开,只是本能

霹雳炮
2025-09-13 21:07:43
房价上涨苗头来了!知名教授称,上海二手房大量撤牌,将一房难求

房价上涨苗头来了!知名教授称,上海二手房大量撤牌,将一房难求

明月杂谈
2025-09-15 06:27:36
全智贤新剧口碑崩了!对中国充满恶意,取景专门拍脏乱差抹黑大连

全智贤新剧口碑崩了!对中国充满恶意,取景专门拍脏乱差抹黑大连

萌神木木
2025-09-15 15:41:22
停止本末倒置:民营经济才是社会财富的根,其他都是须

停止本末倒置:民营经济才是社会财富的根,其他都是须

沈素明
2025-09-14 09:11:39
清华博士庞众望拒绝2500万年薪的那一刻,顶尖的科技公司都沉默了

清华博士庞众望拒绝2500万年薪的那一刻,顶尖的科技公司都沉默了

玉辞心
2025-09-15 06:18:55
被擦妆5次艺考生参加中传开学典礼,此前她因素颜太美被质疑艺考化妆

被擦妆5次艺考生参加中传开学典礼,此前她因素颜太美被质疑艺考化妆

观威海
2025-09-15 14:19:02
“顾客虐我千百遍”措辞引发网友炮轰,西贝道歉信秒删后又重发

“顾客虐我千百遍”措辞引发网友炮轰,西贝道歉信秒删后又重发

极目新闻
2025-09-15 13:54:39
新总理上任就向中国喊话:中国再不联系我们,我可要生气了

新总理上任就向中国喊话:中国再不联系我们,我可要生气了

诗意世界
2025-09-15 21:08:28
未来几年,将是微利世界,凯文凯利建议普通人,要守住松鼠法则

未来几年,将是微利世界,凯文凯利建议普通人,要守住松鼠法则

阿胖读书
2025-09-14 14:42:38
于汉超大骂守门员,教练组起冲突,申花内讧两细节值得反思

于汉超大骂守门员,教练组起冲突,申花内讧两细节值得反思

姜大叔侃球
2025-09-15 16:04:35
2025-09-16 02:35:00
犀利强哥 incentive-icons
犀利强哥
博闻通识,犀利睿智。
12489文章数 1582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头条要闻

中美就TikTok等经贸问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

头条要闻

中美就TikTok等经贸问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数码
教育
旅游
亲子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Apple Watch 全新高血压通知功能现已推出

教育要闻

“虚拟第三学期”收官!你解锁了哪些宝藏?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亲子要闻

出去吃烧烤,爸爸让3岁女儿请客吃饭,谁知她的话让人哭笑不得

军事要闻

三人伪装"外卖员""钓鱼佬"窃取军事秘密 详情公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