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烟草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烟草就被一些商人从吕宋(今菲律宾)引植到福建、广东,然后传播到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并在全国流行开来。
而烟草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到了崇祯末期,甚至达到了“遍处栽种,虽三尺童子,莫不食烟”的地步。
16世纪末,烟草也从吕宋传入日本,日本称之为“南草”,后来又从日本传到朝鲜。
1637年,朝鲜曾以“南草”三百斤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在满清都城盛京做人质的朝鲜昭显世子。“南草”便逐渐在东北地区传播开来。
东北一带天气苦寒,人们发现“食烟”竟然可以抵御寒冷,于是不少人染上了抽烟的恶习,满清八旗贵族中抽烟之风更甚。清军入关之后,这种习俗仍然存在。
康熙强制自己戒烟
所谓耳濡目染,康熙皇帝从小就养成了抽烟的习惯,烟瘾还挺大,他曾在《庭训格言》中说自己:“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
但是康熙发现抽烟非常不健康,而且还容易引发火灾。有一次他在批阅奏折时,烟灰掉在奏折上,差点酿成一场火灾。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让所有人禁止抽烟。但是所谓上行下效,如果只让别人戒烟,自己却依然抽烟,怎么能有说服力呢?
康熙深知:“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于是决定从自身做起,戒烟。
很多烟民都知道,戒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时的太监和大臣们都建议康熙皇帝用减少抽烟次数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戒烟,或者改吃瓜子、坚果等食物来转移想吸烟的注意力。
但康熙皇帝却什么辅助措施也没用,靠着自己的坚韧毅力,硬是干净利落地戒掉了抽烟。
帮助大臣戒烟
康熙自成功戒掉抽烟之后,便开始十分讨厌抽烟的人,他曾传旨说:“朕生平不好酒,最可恶的是用烟。每见诸臣私自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不惟朕不用,列圣俱不用也。故朕厌恶吃烟者”。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的重臣礼部尚书陈元龙和吏部尚书史贻直二人嗜烟如命。有一次康熙南巡,二人随王伴驾,一路上烟袋不离手,康熙看着二人终日“喷云吐雾”的样子很是讨厌,决定教育一下二人。
圣驾驻在德州时,康熙特意赏赐给二人各一支水晶做的烟杆,并让二人当众试用。二人还以为是皇上体恤恩赏,立刻就抽了起来。
不料这水晶烟杆是中看不中用,抽烟的时候火星顺着烟杆直往上冒,把二人的胡子都燎着了,嘴唇上也起了泡。
但因为是御赐之物,又不敢不用。二人是既尴尬又苦不堪言,从此不得不戒了烟。
有效防止紫禁城火灾
紫禁城内有宫室九千多间,且多为木质结构,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发火灾,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据统计: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四百多年里,有记载的重大火灾就有四五十次之多。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建筑三大殿,在建成第二年就被一场大火烧毁,起火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可以说紫禁城的每一次失火,都是灾难性的。万历二十五年时紫禁城的一场大火,重建工程到天启七年才完成。
但就因为康熙自己身体力行,率先戒烟,并提倡全国禁烟的举措,创造了明清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紫禁城中却失火次数最少的记录。
而且也是由于他的倡导,整个清朝时紫禁城失火的次数也比明朝少得多。
防火工作重中之重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教堂塔楼的尖顶,整座建筑也严重受损。这座中世纪的建筑文物历经数百年沧桑,却遭此劫难,让世人为之痛心。
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的一场大火,2000万件文物付之一炬,损失极其惨重。
现在故宫的消防措施已经相当完善。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故宫已经实现了全面禁烟,那些烟民们实在忍不住烟瘾,为了抽上一口都得千辛万苦地跑到故宫外面马路上去。
而也正是这种强烈地防火意识让故宫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存续。让我们及后人能够欣赏到更加壮美的紫禁城。
康熙地下有知,也会心有所慰吧。
将鼻烟壶发展成工艺品
康熙皇帝提倡戒烟以后,很快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以替代抽烟的好方式,鼻烟。
《熙朝定案》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圣驾南巡时,汪儒望、毕嘉等人进献物品中有西蜡,康熙非常喜欢。西蜡即鼻烟瓶。
老印度鼻烟
鼻烟,以香味较好的烟叶,晒干后碾磨成粉末,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然后封贮在陶缸内埋入地下,陈化一年以上,即可应用。用时不需要点燃,用手指粘上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
据称鼻烟有股芬芳之气,闻之可以醒脑提神,驱秽避疫,还可以驱寒气、治头痛、开鼻塞、明目、活血等。《红楼梦》就有类似记载,第五十二回:“ 宝玉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快了。”
因此鼻烟很快在清廷皇族内盛行开来,甚至将其作为赏赐之物进行赠送。雍正年间,使用鼻烟之风更甚,进贡者以之为贵,赏赐者以之为恩。
鼻烟刚开始传入时,用来盛放鼻烟的盒子或者瓶子都不是专门制作的,大多是用家里闲置的瓷制药瓶来盛放。
而随着鼻烟的盛行,当时的手艺人对原始的鼻烟盒或者鼻烟瓶进行了改良。
康熙年间,有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说:“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以玻璃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亦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
水晶鼻烟壶
康熙皇帝还下令将西方的珐琅彩用在鼻烟壶制作上,于是产生了铜胎画珐琅鼻烟壶。
造型为扁壶式,底部墨书“康熙御制”楷书款,或在花瓣形底足内书“康熙御制”朱红楷书款。
图案多为各种花卉,朴素淡雅,清新飘逸。
除此之外康熙时还有瓷质鼻烟壶,尤以青花瓷鼻烟壶最珍贵。多为圆柱直筒式,其图案与技法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上的装饰风格相一致。但数量极少。
康熙•青花瓷鼻烟壶
雍正时出现了玻璃画珐琅鼻烟壶,且壶型和大小也不再像康熙朝那样基本一致,而是推陈出新,出现了圆形、四方形和扁圆形的鼻烟壶。
雍正 •鼻烟壶
乾隆时又出现了玉质鼻烟壶,雍容华丽,色彩浓艳,符合乾隆皇帝“农家乐式的审美风格”。且造型上又有了新花样,出现了葫芦形、荷包形和花瓣形的鼻烟壶。
乾隆时鼻烟壶
小小的鼻烟壶愣是被中国人做成了手工艺品,当时上至贵族下至市井文人,都以互赠鼻烟壶为风雅之举。
据记载,康熙五十九年,沙皇俄国彼得大帝派遣使节带着一大批珍贵礼物来中国朝拜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回赠的礼品就是每人一件由皇家御制的鼻烟壶。
到了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作为国与国交流的最珍贵礼品又流传到海外,名闻遐迩。
不仅如此,一些欧洲商人、罗马教皇及各国的使节和传教士、官员们也纷纷将中国的鼻烟壶带到海外,成为外国人最喜欢的工艺品之一。
如今人们使用鼻烟的习惯已经绝迹,但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却永远流传下来,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朝鲜《李朝仁宗实录》、《清稗类钞》、《淡墨录》、《煕朝定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