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请问,我能带走她吗?”
听到这话的张燕生震惊地看向了对面坐着的中年男子,这个人叫董万华,是自己妻子邵玉华的前夫。
在厨房做饭的邵玉华听到董万华讲出来这句话之后,连切菜的动作都停了下来——她忍不住想知道,张燕生会不会放她离开。
可是,听到这话的张燕生却陷入了沉默。
他原本是该愤怒的,但碍于和邵玉华之间的约定,在面对董万华的要求时,张燕生略带悲哀地发现自己什么都说不出来。
这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怎么回事,他们几个人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
天有不测风云
董万华和邵玉华是一对身处战争年代的少年夫妻。
两人相识在1946年,那时的国共关系依旧紧绷,解放战争一触即发,作为国民党的一员,董万华虽然只是个文书,但也难逃奔波。
最重要的是,相比起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邵玉华,董万华从小则是在孤儿院长大的,无父无母的他若不是有院内老师的辛勤教诲,能否活下去还未可知呢!
董万华这样的出身,邵玉华的父母是一万个看不上,他们并不想自己心爱的女儿冒着过苦日子的危险嫁给董万华。
都说情比金坚,邵玉华对董万华的感情确实十分坚定,即便是父母反对,她依旧义无反顾地偷偷同董万华结成了夫妻。
为此,邵玉华甚至不惜与家里人闹到断绝关系。
两人带着一腔爱意生活在了一起,虽然生活清苦,但心中却很甜蜜。
婚后不久,邵玉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名为董水生,时间一长,眼看董万华确实是个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再想想可爱的小外孙,舍不得女儿的邵玉华父母还是心软改口,接纳了这个“拐走了自己女儿”的年轻人。
就这样,董万华和邵玉华一家,总算是能光明正大、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对战节节败退之时,作为军人的董万华处境自然好不了。
1948年,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董万华接到了部队的命令:他要随军迁往台湾了。
那一湾海峡分隔了两岸,国民党政府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退路,不知道拆散了多少个无辜的家庭!
原本,董万华是想带着邵玉华一起走的,奈何那时的国民党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别提安置随军人员的家眷了!
除了国民党高层那些有钱有权的还能安置一下自己的家眷,像董万华这样普普通通的小军人,是不被允许携带家眷的。
邵玉华虽有万般不舍,但尊重丈夫的职责,而董万华也向邵玉华保证: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一定会同她团聚。
在两人结下了这样的海誓山盟之后,董万华没过多久就和国民党部队一起撤退台湾了。
那时候,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分开,竟分开了漫长的45年,那边的董万华面临着未知的部队生活,这边的邵玉华则开始了看不到尽头的等待。
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人的孩子,邵玉华搬到了自己父母的家中。
如果说一开始她还日思夜想地期待着董万华的来信,那么时间一长,想到自己那杳无音讯的丈夫,邵玉华不禁开始思考:董万华还回得来吗?
并不是邵玉华对于他们的感情不自信,而是战争年代的意外实在太多了。
被迫分离的军人家庭不止邵玉华一家,经过一番打听,邵玉华得知很多人的丈夫都是自从撤退台湾那天就同家里再也没有了联系。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另结新欢,有的人则是不知所终,谁都不知道海峡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
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的等待让邵玉华慢慢坚持不下去了,女子在社会环境中本就属于弱势,何况年纪轻轻的她还带着一个孩子。
万般无奈之下,邵玉华也不得不正视自己可能确实需要重建一个家庭的事了。
四十五年之后的重聚
话说两边,被战争拆散的两人其实过得都很辛苦,在撤到台湾之后,国民党政府算是得以苟延残喘。
但蒋介石私心是不想自己手下的士兵知道大陆那边任何消息的——如果让他们知道大陆的建设发展比台湾好、如果让他们和家里人自由通信,这些人岂不就很难忠于自己了?
正是出于这样自私自利的想法,蒋介石卑劣地切断了两岸之间的通讯,士兵们更是被勒令一个字都不能往大陆传。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董万华和邵玉华一直没能联系上。
直到1960年,董万华一直没能等到国民党高层松口,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邵玉华了。
于是,董万华只好选择一名台湾女子与其组成家庭,但同时,他的心中还是对两岸复联有着殷切期待的。
知道自己的丈夫并不是出于爱情才选择的自己,董万华的新婚妻子一开始没把这点当回事,毕竟两人都不是天真烂漫的年轻人了,只要能把日子过下去就行了。
可婚姻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婚后,无数日常琐碎的小事让两人争吵不断,而没有爱情的支撑,两人也没有多少磨合的耐心与信心。
这段婚姻在那个相对传统的年代苦苦支撑了22年,最终还是以关系的断裂告终。
1983年,董万华和妻子离婚,这时的他,已经是个中年人了。
在离婚之后,意识到邵玉华在自己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董万华没有继续同别人在一起,而是再度开始了等待两岸通讯恢复的独居生活。
听不到一丁点儿关于董万华的消息,为了能够多挣点钱、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邵玉华选择了前往经济繁华的上海找工作。
那时,由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上海的发展比其他城市领先了很多,工资待遇也要好一些。
不过,在上海生活的成本也比其他城市要高,这让邵玉华带着儿子董水生还是需要相对节俭的生活。
很快,水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好歹自己和父母都是接受过教育的,邵玉华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她十分渴望自己能将儿子送进学堂,但学费这一笔支出无疑会给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左右为难之下,邵玉华在旁人的劝说下,只好选择改嫁,邵玉华的再嫁对象是一位比她大了19岁的男人张燕生。
张燕生对待邵玉华的态度简直是无可挑剔,不仅对待她本人十分温柔,在照顾董水生这件事上都好像是水生的亲生父亲一样,这让邵玉华对张燕生的印象很不错。
尽管心中还是放不下董万华,可为了水生的前程,邵玉华决定和张燕生重建一个家庭。
不过,对于自己心里有人这件事,邵玉华没打算瞒着张燕生,她坦坦荡荡地告诉了张燕生自己和董万华之间的感情,并且告诉他:
“如果哪天董万华回来,我还是想和他一起过日子。”
得知了邵玉华的过去,张燕生并没有感到介怀。
不知道是出于真爱,还是觉得董万华不可能再出现,张燕生答应了邵玉华“董万华回来就离婚”的要求。
邵玉华和张燕生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用心经营着生活,邵玉华为张燕生相继生下了两个女儿,两人的生活倒也过得十分稳定。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1987年,那时两岸之间的通讯政策已经放松了很多,邵玉华看到身边已经有人同分别多年的丈夫团聚,内心艳羡不已。
带着心中的一丝期冀,邵玉华去政府部门做了登记,希望他们能够在得到董万华的消息时第一时间通知她。
彼时的董万华虽然单身,但是他孤身一人远在台湾,又经历了四十年岁月的消磨,他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开始寻找妻儿。
直到1993年,大陆的政府部门才找到了董万华,在知道是前妻邵玉华在寻找自己之后,董万华的内心别提有多激动了。
他兴高采烈地办理了回乡手续,于同年七月飞往了上海,得知董万华不仅没有死,还真的被找到了,而且即将来到上海,这一连串的喜讯让邵玉华的内心也是万分感慨。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那个人,邵玉华决定带着儿子董水生前去接机。
于是,当风尘仆仆的董万华历经沧桑、跨越四十五年走出虹桥机场的时候,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记忆中熟悉的那个身影。
尽管两人的容貌都不再年轻,但他们还是默契地认出了彼此,感受着这阔别已久的重逢,邵玉华和董万华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就连儿子董水生,也没按捺住心底的情愫,失声痛哭了起来。
只不过,此时的董万华还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团聚并没有这么简单,邵玉华已经有了一个新家庭,而张燕生的态度还未可知。
艰难的离婚路
在三人情绪都恢复平静之后,邵玉华向董万华坦诚了自己组建了新家庭的事情。
此时的她虽然有些尴尬,但到底觉得还好——在邵玉华的观念里,自己是和张燕生提前约定好的。
但是,同为男人,董万华却敏锐地意识到:邵玉华恐怕没那么简单就能离婚。
为了能和邵玉华团圆,董万华决定亲自和张燕生沟通一下,邵玉华要去和董万华见面这件事,张燕生肯定是知道的。
在家里等待妻子的这段时间里,他自己也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
他并不怨怪邵玉华或者董万华任何一个人,但他从心底里很舍不得现在这温馨幸福的生活——哪怕他知道,邵玉华并不爱他。
于是,当邵玉华带着董万华回到她和张燕生的家里之后,张燕生并没有对董万华表现出敌意,反而是友好地和他打了招呼。
看到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即将剑拔弩张的架势,邵玉华才略略放心,去做饭了,董万华和张燕生的聊天就在一种诡异但又平静的氛围中展开了。
在两人谈话的过程中,董万华大着胆子提出了想要带邵玉华回台湾的想法,原来,当年的董万华在台湾还能领到每个月的老兵补贴,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笔收入。
因此,董万华思来想去,还是只能把邵玉华一起带回台湾,即便事先已经有过预想,当分离真实地发生在眼前时,张燕生还是有些难以接受,他先是在董万华殷切期待的目光中艰难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是在转天邵玉华和他一起去办理离婚手续的路上,张燕生却又反悔了。
“你要给我5000元养老金,不然我就不同意离婚!”
那个年代的5000元可不是小数目,不论是董万华还是邵玉华,都支付不起这笔钱。
很明显,张燕生就是故意在为两人离婚制造阻碍,对此,邵玉华很生气,认为张燕生是个不讲情义、出尔反尔的人。
但董万华却很能理解他:朝夕相处了四十年的妻子要和前夫走了,这谁能不难受?
于是董万华劝说邵玉华,离婚的事急不得,要慢慢来,最终,在两人的努力下,张燕生于1994年的5月份答应了离婚。
中间由于种种政策的影响,邵玉华和董万华的结婚证是又过了一年才拿到的。
当年一别两宽之时,邵玉华和董万华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久别重逢,再度领到结婚证的两人却都已经年逾花甲了。
1996年,张燕生病逝于上海,多年的互相扶持与陪伴,邵玉华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难过,而董万华也表示十分理解。
简单哀悼过张燕生以后,这对被战乱拆散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夫妻又重新生活在一起了。
人生无常,但真情不变,董万华和邵玉华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珍惜眼前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当然了,如果没有新中国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没有他们耗费五年时光的寻找,邵玉华和董万华还是有可能就此错过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希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尽可能地不留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