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向DeepSeek、ChatGPT、Kimi或豆包提问:请推荐人生必读的十本书,答案肯定有一本是《思考,快与慢》。
上图分别是DeepSeek、ChatGPT、Kimi、豆包推荐“人生必读十本书”页面,
《思考,快与慢》均排在推荐前列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国富论》”。卡尼曼通过大量一目了然的实验和有趣案例,系统阐述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快速、直接的系统1和缓慢、复杂的系统2。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卡尼曼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他与挚友兼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成果,为理解人类的决策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也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奥巴马曾公开表示自己是卡尼曼的忠实读者,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以及谢尔盖·布林等,都是他的学生。因为他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以及认知科学等领域中,连巴菲特和芒格都受益其中。
在人工智能领域,他的理论为思维链、大模型训练和微调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特斯拉前AI总监、OpenAI创始成员Karpathy曾明确指出,卡尼曼的双系统理论,正是思维链技术背后所依据的核心原理。
2024年3月27日,丹尼尔·卡尼曼去世。为纪念这位世界顶级的思想家,中信出版联合卡尼曼教授生前指定中国区唯一审校人、曾就职于卡尼曼实验室的赵佳颖教授,推出全新审校版《思考,快与慢》。不仅缅怀他的学术贡献,更感念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如何持续照亮理性与非理性的深邃边界。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深度融合的巨匠,如何以颠覆性的“有限理性”理论重塑人类对决策本质的认知。
*以下内容摘编自中信出版《思考,快与慢》[美]丹尼尔·卡尼曼
勤劳的快思考与懒惰的慢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将大脑中的两个系统称为系统 1 和系统 2。
系统 1 自动且快速地运行,基本无须费力,或者毫不费力,不会有主动控制的感觉。
系统 2 将注意力分配给所需的烧脑活动,比如复杂的计算。系统 2的运作通常与主体、选择和专注的主观体验有关。
系统 1 自动运作产生复杂的思维模式,但只有速度较慢的系统 2 能通过有序的步骤构建思想。你可以将这两个系统看成两个主体,它们有着不同的能力、局限和功能。
以下是系统 1 自动运作的例子(大致按复杂程度排序):
感觉某一物体比另一物体离得更远。
从声音中觉察敌意。
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
认识到“性情温和、干净利落、关注细节”与某一职业的刻板印象相似。
系统 1 的运作都是自发的,运作起来不费什么力气,或者说毫不费力。系统 1 的能力包括人和动物共有的某些先天技能,以及一些因长期练习变得快速且自动化的思维活动。
系统 2 的运作五花八门,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需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一旦分散,运作就随之中断。下面是一些例子:
在拥挤嘈杂的房间里,注意某人的声音。
比较两款洗衣机的综合价值。
填写纳税申报表。
检验某个复杂的逻辑论证的有效性。
在上述情境中,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注意力分散,就会表现欠佳,或者根本没法执行任务。系统2是由努力决定的,但人的天性并不喜欢努力,而是更倾向于懒惰。
系统 1 与系统 2 对比图表
越“聪明”的人就越“懒”?
这种双系统模型容易使人陷入很多误区,人类绝非生而理性客观。根本原因在于,系统 2 可以随时停止,但系统 1 并没有这个能力,它并不由我们人为掌控。比如,如果和我们聊天的人不喜欢我们,我们会自动地察觉到,这就是系统 1 的作用。在诸如这样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直觉,相信系统 1 的判断。但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过度相信系统 1 可能酿成大祸。比如,一个经验老到的医生,仅凭个人观察与相似病例就下诊断。
直觉(系统 1 )的问题在于,直觉错误时,我们的主观感觉与直觉正确时相差无几。我们都笃定地认为:我的直觉在给我强烈的肯定与信心,我要这么做决定了。
所以,能否相信直觉并不能靠自己的主观判断,我们必须问自己:我是否处于直觉发挥作用的适当情况?有没有其他客观迹象支持我的直观感受?
此外,我们的精神生活通常更喜欢轻松的、缓慢运作的氛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是否高效运作、是否集中注意力,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集中注意力的感觉,这会过分消耗我们的精力和体力。于是在一些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就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启动的系统 2 ,会自动逃避集中注意力,这就是“惰性系统”的运作原理。
有的时候,人越聪明,就越懒惰。因为当我们能依靠系统 1 轻松地解决很多问题,而不过多地调用系统 2 ,那么我们就会更加懒惰。不过,人们的懒惰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每个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来解决问题都是不同的。
当然,人们容易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其他人有偏见而自己没有、自己比其他人更加明智。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盲目视而不见,导致更大的错误。很多人都过于积极自信,认为自己有强大的控制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来自系统 1 的错觉。我们总会自动为自己找更多原因和借口去支持那些错觉。
所以,当我们期望作出重要的正确决定时,有两件事是应该做的。
一是放慢速度,调用我们的系统 2 帮助我们审慎考虑;另一个是不要那么坚持自我,而是向外寻求建议。我们应该从特定类型的人那里获得建议——一个喜欢你但也不太关心我们的感受的人,那个人更有可能给出好的建议。
真正的幸福由这两点构成
“幸福”,这个词汇是如此的模棱两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幸福与你的情绪有关,是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活着时的当下感受。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幸福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但其实生活满意度没有那么重要,决定它的往往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金钱、地位、声望……这些因素会提高你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但并不会让你更加幸福。
经过卡尼曼的大量实验与研究,他发现,影响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交关系。当你爱的人也爱着你时,当你的同事不仅仅是工作对接人更是伙伴时,当你的身边有你爱的家人和朋友时,人们就会更加幸福。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故事。我们看到一些千万富翁仍在努力地赚更多钱,那主要是因为赚钱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所以他们热衷于此。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于从金钱获得幸福感的存款分界线平均是7万美元,根据年龄、欲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上浮或下调。低于这个金额会让人感到窘迫,而高于这个金额的数值并不会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所以,与其利用系统 1 盲目地追求金钱、地位与物质,不如慢下来,用系统 2 认真思考,与自己对话。我需要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如何撰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结语
2024年3月27日,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以90岁高龄辞世,这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深度融合的巨匠,以颠覆性的“有限理性”理论重塑了人类对决策本质的认知。
作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成就源于对人类行为深刻而冷峻的洞察。在人工智能与算法主导的时代,卡尼曼的忠告愈发振聋发聩:“思维的速度并不代表质量。”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始终在提醒我们——唯有在快与慢的平衡中,方能逼近真相;唯有在快与慢的平衡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与真正的幸福。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你有没有因为过度自信(系统1的错觉)而踩过坑?
说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
我们将在留言区抽取3名象亲
各送出《思考,快与慢》一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