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在北京的A娃妈妈@是A不是a在小某书上的帖子火了。
原来,她孩子上小学,入学时被华德福拒绝。底下涌入627个留言安慰她。
ASD、ADHD孩子家长被学校拒绝的新闻并不少见。
但她的情况是更加的扎心的——不仅被她的梦中情校华德福拒绝,而且,一共是被三家华德福学校拒绝了(发帖时她被两家华德福拒绝,后来又尝试了一家,扔被拒)。
在被第二家拒绝的时候,已经开学几周,即使想再去其他公立普小,只能等下学期了。
兴致勃勃以为找到了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哪知老师说他“不适合”这里。
拒绝的理由都差不多:老师观察下来,孩子跟不上,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帮助到他。
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绝望之中,也 不知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天地如此宽广,却没有一个包容孩子的容身之处。 这种被全世界歧视和孤立的感受,在此刻尤为的突出。
底下评论有627多条,也有不少同病相怜的ASD孩子家长安慰她,帮她理清现状,帮她支招。
很多家长表示震惊:
“连华德福都给拒绝了,华德福的意义在哪儿?”
是啊,连以“有教无类”著称的学校都拒绝了她,难道是北京的学校已经卷到这个程度了吗?
其实,华德福只是包容接纳的概率比较大,并不代表着100%一定会遇到适合的老师,这位妈妈大可不必怀疑人生。
不是孩子不适合学校,而是老师不适合孩子。
1.
或许不是华德福的错
只是没有遇上合适的老师
家长@妈妈的拾光机出于对华德福理念的向往,带着孩子去了德国的华德福。
德国,华德福的“老家”,这应该是“顶配”了吧,应该贯彻华德福理念了吧。
这位家长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天不随人愿,遇到的老师不合适:过于执着理念,无视孩子的天性。
“将近一年,我从未听到老师表扬过我的孩子。每天都是老师的负面反馈:你孩子的某某行为与华德福理念不符。”
“最反感的是家长会,每个家长都要讲一讲自己在家进行的华德福实践。老师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对你的发言评头论足。”
@妈妈的拾光机
一开始她还会想,是不是因为文化差异?是不是适应适应就好了?于是一直忍耐着。直到——
“后来孩子转到了公立幼儿园,我才体会到,世界上还是存在正常幼儿园的。”
底下有家长评论:你莫不是上了一个假的华德福吧?
这位家长说:“朋友家的孩子在隔壁班,氛围就好得多。重要的还是人。只要人对了,班里的氛围对了,理念什么的都是其次。”
所以说,当遇上觉得不对劲的老师的时候,即使是在深深认可的学校,也要毫不犹豫地怀疑对方,而不是怀疑自己。
肯定不是你的错,有时也不是学校的错,只是恰好没有遇上对的老师。
有时,不再执着地换个环境,就会发现大不一样。就像上述例子里,换个班级氛围就会大不一样。
2.
在你不抱期望的地方
未必没有你想要的“被接纳”
有不少家长在原来不抱期望的普通公立学校,反而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被接纳”。
有爱的学校,通常会在初期释放出一些温暖的信号。
77妈妈有一个阿斯伯格儿子,因为频繁与幼儿园孩子发生冲突,77妈妈带77换过两次幼儿园。其中一次还被家长们联名退学,让她一度对学校有心理阴影,不再加学校的任何群。
幼升小的暑假时期,77爸爸去了三家学校听宣讲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现在这所“没有什么名气的新学校”。
最重要的原因,是宣讲会中校长提到他们会平等包容特殊的孩子:
“我们学校往届里也有自闭症和多动症孩子,他们没有被放弃,都有所成长和进步。”
77妈妈说,这句话“如在漆黑的路上特地为我们而点亮的明灯。”
电影《喜禾》
上学2个月之后,77“果然”又被一位家长投诉,在家长群对她发难。
让77妈妈最恐惧的场景再次发生。
77跟其他小朋友也是有冲突的,于是几个家长在家长群里都跳出来附和指责,并且也指责了老师。群里的气氛一度很紧张。
没想到,与以前不同的是,老师这次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77爸爸和妈妈写“公关文”道歉,完成之后发给老师看这样可不可以,老师在群里“打辅助”,平息了这次风波。
老师很能共情到77妈妈,甚至当晚半夜睡不着,和她发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
说她是新老师,感觉自己没处理好,明白她的处境,很心疼她,很自责,还安慰她,她会学得很快的。
77妈妈感觉到:
“虽然处在悲伤的心境里,但她仍然非常积极地表示对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让我不要担心。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像是遇到天使一样,对曾经的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很感激这个事件,成了我和老师变成朋友、战友的契机。”
其实在77妈妈还没和老师坦白孩子是谱系的时候
老师就展现出了“看破不说破”的包容和温柔
在原本最不期待的地方,意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包容。77妈妈经过此役,因祸得福,知道这次有了支持和底气,不会再辗转奔波了。
在我们的后台,与融合相关的文章下,总会看到一些家长感谢遇到了现在的老师,感叹:“一个学校的校风很重要!”“老师愿不愿意引导很重要。”
当然,尊重是互相的,也需要家长对校方的坦诚,并且率先表示自己会与学校保持边界感。
都说大环境不包容,客观上确有此事,但大家其实也可以多多关注家校沟通顺利的例子,起码我们自己努力走上获得包容的道路。
我们也分享过不少在家校融合上很有经验的家长的帖子,即使是一开始环境不那么包容,也可以事在人为去改变,去调整。
扬乐妈妈:一佳妈妈:尧尧妈妈:当然这些“攻略”都适合有余力的家长了。我们都祝愿那些希望在公立学校找到有爱环境的家长们,在一开始就能得偿所愿,在以后也都不那么“费力”。
3.
在非传统意义的“学校”
找到“有爱”的氛围
被拒之后,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找到全日制的学校。
更多家长选择迂回战术:
有的半天在校,半天居家。
或是半天机构,半天带孩子出去游玩。
@陈爸
或者有的干脆就带着孩子在外面玩,把祖国的山山水水当成学校。
@宝儿妈咪的日记
虽然上的不是“正统”学校,但孩子的情绪变好了,获得的知识多了,生活能力变强了,也是一种创新型的“课堂”。
除了生活方式上的创新,在开头那位妈妈的627条帖子下面,也多是推荐全国各地的创新学校,或是让妈妈去国外看看,总之让她不要放弃。
还有人直接建议她办一所学校。
还真有人办了一所学校。
我们曾写过的故事。
主人公邓群的孩子亮亮高强度干预到7岁,终于会说话了,但到了入学的年龄,却遭到拒绝,孩子根本上不了普通学校,无奈之下,邓群选择缓读一年。又过了一年,亮亮仍然被拒。
邓群考察其他学校一圈,发现竟然没有孩子学习的地方,她一下慌了神。也明白了:
“到了人生谷底,一开始还幻想着谁能拉一把,但最后我想明白了一条:我不可能永远在谷底,而且外求是不对的,只能求己!”
既然普通学校的学业跟不上,那就干脆自己教! 邓群重新改造了家里的布局,专门布置了一个区域作为学堂,而亮亮是唯一的学生。
“开学”第一天,邓群对亮亮说:“从今天起,你就上学了,妈妈来教你。”
从在家开始教亮亮之后,邓群反而觉得日子变得放松下来了。“不像以前完全是紧张的状态,满北京跑。”
而且,随着亮亮自学能力的提高,邓群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充实自己。她感到,过去可能忙着挣钱静不下心来学习,现在因为儿子的缘故,能有时间静静学习,也是一种收获。
在陪学的过程中,她也与书画结缘,不断提升自己,并且还有人邀请她当书画经纪人,自己的学习得到了认可也令她感到幸福。
经历过彻底的绝望之后,竟意外打开了新的空间。
所以,正在为孩子择校而焦虑的父母们,也不要放弃,总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你也一定会找到一个有爱的地方!
“暖星之家”机构服务,扫码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