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在讨论“非转农”,好些人就都在说,以前城市户口是香饽饽,大家想方设法进城去。可是现在农村户口也吃香了,许多人想着又回农村来了。
还有李大爷更是说,千万不能放弃农村户口。之前他儿子想要把户口迁到城里去,是他百般阻拦才没有迁出去。在以后,农村户口会越来越值钱了。
近年来,“非转农”户口办理悄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当城市化浪潮持续推进,为何会出现户口“逆向流动”?哪些人员又可以把户口迁回农村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什么是“非转农”?
“非转农”,即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与改革开放后持续数十年的“农转非”潮流形成鲜明对比。
在过去,城镇户口曾是“铁饭碗”的象征,承载着医疗、教育、就业等多重福利。
而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惠农补贴等政策红利释放,农村户口含金量不断提升。
政策的松动始于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回应。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例,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大批学生因入学政策要求将户口转为非农,毕业后却面临就业市场的剧烈变化。
其中有一部分人既无法在城市扎根,又失去了农村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权益,成为“两头空”的特殊群体。
而“非转农”政策为这部分人提供了回归土地的机会,弥补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遗憾。
二、政策调整背后的深层逻辑
允许“非转农”,本质上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次修正。随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短板逐步补齐,而城市在住房、就业、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却日益凸显。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3年快于城镇居民,乡村产业发展创造了超35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变化都在重塑城乡吸引力格局。
从政策导向看,“非转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鼓励人才、资金、技术“回流”农村,有助于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拥有城市经验的“新农民”,可以将电商运营、品牌管理、现代农业技术等带到乡村,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例如,浙江安吉县通过“非转农”政策吸引了数百名返乡青年,他们创办的民宿、农产品电商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三、谁能搭上“非转农”的顺风车?
政策明确划定了五类可办理“非转农”的群体,每一类都指向特定的社会需求。
(一)因读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而“农转非”,毕业后无工作安排回原籍的毕业生。之前很多的大中专院校的人员,为了就学把户口迁移到城市了,可是在城市里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大,这些人员都是可以迁回农村的。
(二)夫妻一方是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方在城镇无固定职业且在农村居住、生活的;
夫妻一方只有是农村户口的,那么另外一方就可以把户口迁入到农村,这个也叫夫妻投靠关系。
(三)在城镇无固定职业和住所,跟随父母在农村居住、生活的未婚人员。这个和夫妻投靠关系差不多,只是投靠的是父母而已。如果之前是农村户口,然后迁出去了,可是父母还是农村户口,自己在城里又没有固定的职业和住所,就可以迁回去的。
(四)在城镇无固定职业,在农村分有住宅基地并建好房屋和编有门牌,且在农村居住、生活的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
(五)原征地办理了就地“农转非”,现要求“非转农”的。
然而,“非转农”并非简单的户口迁移。政策明确要求,申请人需在农村实际居住、生活,且需经村民小组、村委会同意。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经过村民小组,或者是村委会的同意才行。这一规定既保障了农村集体利益,也确保“非转农”真正服务于乡村发展。
然而,“非转农”政策的开放,为城乡要素流动注入新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平衡新增人口与现有村民的权益分配,避免矛盾纠纷,考验着基层治理智慧;
另一方面,“非转农”人员能否真正融入乡村生活,将城市经验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也需要时间检验。
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场户籍制度的微调,正悄然改写着城乡关系的剧本,让“双向流动”成为新时代城乡发展的新趋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