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的下滑之后,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在2024年终于踩了脚「刹车」。
据贝恩公司4月23日发布的最新《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得益于超大额投资交易(单笔超10亿美元)的「撑场」,2024年投资交易总额较上年小幅回升7%,达到470亿美元。
但这微暖的背后,是游戏规则的深刻变化。报告指出,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过去PE们更偏爱「锦上添花」的成长型投资,虽然这类投资仍是主力,但其光芒正被控股型投资盖过。数据显示,控股型投资对整体交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9%,创下历史新高。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基金业务主席周浩表示,私募基金从传统成长型投资向控股型投资的战略转向,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促使基金转向;私募基金持有公司的数量增多,带来了更多控股型投资机会;创始人更注重专业管理和业务规模,因此对控股型投资持更开放的态度。
这一转向是否会延续,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口味」大相径庭。
美元基金更倾向于医疗、服务、零售等传统赛道。人民币基金则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产业投资活跃。
报告发现,政府背景投资机构(主权财富基金)在2024年的投资活跃度较过去五年(2018-2023年)均值翻了一倍。全球基金的投资活跃度则大幅下降,仅占2024年投资交易总额的~6%,远低于过去五年均值~24%。国内基金在投资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也略有下滑,主要是因为美元基金投资有所减少,但人民币配置依然保持稳定。
投资端「冰火两重天」,退出端却依旧「压力山大」。
2024年,受IPO市场低迷的影响,退出交易进一步下滑。退出渠道收窄与回报波动叠加,导致退出难度显著增加。
募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聚焦大中华区的私募基金募资额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募集资金向头部基金聚集。前十大基金公司的募资额占比从2020年的30%跃升至2024年的70%。过往投资回报更好、更稳定的优质头部基金,其历史表现和运营专长更具募资吸引力。
面对挑战,PE们不能「躺平」,必须寻找新打法。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兼并收购业务主席郑思远表示:“在经营环境承压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纷纷寻求新的策略打法。除了从成长型投资转向控股型投资,私募基金也在探索更多跨境和平台型投资。但是,这一转变需要构建全新的能力体系来支持。”
在当前宏观环境的不确定下,贝恩建议私募机构通过“三步走”的方式,协助被投公司评估风险、制定灵活的战略计划。
首先,评估对贸易流的风险敞口及由此导致的成本结构变化。其次,检视竞争地位和相对成本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最后,基于需求弹性和客户健康状况评估产品需求韧性。此外,对于新的投资交易,在尽调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相应分析,评估宏观因素对标的企业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