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聊天截图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求职者咨询公司单双休后被辱骂‘下等人’没资格双休”,这样的言论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瞬间引发了大众的热议。
从网传截图来看,一位求职者在招聘平台上向佛山某公司询问是双休还是单休,得知是单休后表示没兴趣。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求职交流,然而,公司招聘人员 —— 品牌总监王某明却瞬间 “变脸”,回复道:“你几斤几两,有工作都不错了,还要求双休?” 面对求职者提出双休是国家规定,王某明竟称 “国家规定不是给你这种人的”“你没资格”“下等人”。如此嚣张跋扈、充满歧视性的言论,实在让人愤慨。
事情发酵后,4 月 22 日晚 11 点,王某明在社交平台发布道歉信。他称对自己情绪失控说出的侮辱性言辞深感羞愧,向受伤害的人道歉。但他却在道歉中提及,是因为求职者用 “没钱学什么开公司,丢人现眼”“滚出去” 等贬低性语言攻击自己和公司,才导致他情绪爆发。可多数网友并不买账,大家认为明明是王某明先看不起求职者,率先恶语相向。这看似道歉,实则是在为自己开脱。
4 月 23 日,王某明证实自己正遭受谴责,该公司在各大招聘平台上的招聘信息已撤除,道歉信也不见踪影。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表示,因求职者与公司未签劳动合同,不存在正式劳动关系,此问题属民事纠纷,需双方私下协商解决。同时,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人员公开赔礼道歉并主张精神抚慰金,若对方不从,可到法院以侵害 “人格权” 为由起诉。
这一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恰恰揭示了职场文化中更深层的病灶。当"996是福报"的扭曲价值观尚未消散,王某明的言论不过是撕开了职场权力不对等的又一道伤疤——招聘方将劳动者权益视为"施舍",将人格尊严异化为"特权",这种思维定式远比个别极端案例更值得警惕。
而这场冲突发生在《劳动法》实施近三十年的今天。法律条文里白纸黑字的"双休制",在现实中竟成了需要求职者战战兢兢询问的"额外福利"。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标注"双休"的岗位仅占37%,而"大小周""单休"等变相加班制度正通过话术包装成为"奋斗者文化"。当违法用工被常态化,王某明们自然会产生"给工作就是恩赐"的荒谬认知。
事件发酵过程中,公众的愤怒点逐渐从个体素质转向制度反思。在微博话题#我的职场尊严被谁吃了#下,数万网友分享着相似的经历:有人因询问五险一金被挂断电话,有人因休产假被暗示"主动离职",更有人十年工龄换不来一句"谢谢"。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部分企业将人力资源彻底"工具化"的管理哲学——劳动者不是有尊严的个体,而是随时可替换的零件。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事件中招聘平台同样难辞其咎。现行机制下,求职者遭遇侮辱后往往投诉无门,而企业换个马甲就能继续招聘。某律所合伙人建议:"应当建立招聘方信用档案,对屡次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这种制度设计或能扭转"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状。
此次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个别招聘者的素质低下,更反映出职场中求职者与招聘方地位的不对等。王某明的言行,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位求职者,更是对整个求职群体尊严的践踏。希望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时事热点我来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