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的《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牌子,压的茶客们根本不敢聊政治。在贾平凹的《暂坐》里,一句“混得差的男人关心政治”,用市井文笔扎穿了多少人的心。
然而,恕我直言,这不是深刻,而是傲慢;不是洞察,而是偏见。
中国老百姓虽不善言辞,但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跟“有没有本事”毫无关系。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都揭示了“家国一体”的真道理。
曹刿虽为平民,也可以登堂入室,帮鲁国以弱胜强。弦高纵为商人,也可以凭借智慧,帮郑国免遭袭击。
所以,我们关心国家大事,讨论中美关税战,不仅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反而是与国家共进退的清醒与智慧,是被千年文明滋养、被教育体系赋能的真素养。
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在中华大地上,政治从来都不是精英的专属权力。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平民就敢教贵族怎么打仗。
公元前684年,齐国大军压境,鲁国危在旦夕。当贵族们还想靠占卜决定战术时,曹刿通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上演了一场“平民参政”的教科书。
在朝堂上,曹刿从民心向背聊到上下同心。在战场上,曹刿从“一鼓作气”到“谨慎追击”,帮鲁国以弱胜强。难道这不正体现了,民间智慧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吗?
反观同时代的西方,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鼓吹“哲人王统治”,暗示政治是精英的专利,但却被现实啪啪打脸;中世纪的欧洲,农民连识字的权利都没有,更别说议论国事了。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老黄历了,现代社会不一样了!”
错!现代社会,中国老百姓的政治素养不仅没掉线,反而因为基础教育的普及,更上一层楼。对比中美的数据,这一切将变得更加清晰。
据美国教育部调查显示,60%的成年人阅读水平低于六年级,21%是功能性文盲,四分之一的人坚信“太阳绕地球转”,73%不知道冷战对手是谁。
而在中国,随便在街头拉个大爷,都能知道“国务院是怎么给老百姓办实事的”,甚至能分析“俄乌冲突对中国能源进口的影响”。
为啥?
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教“政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你“如何做个合格公民”;初中政治课,带你认识“国家机构如何为人民服务”;高中课本更直接,从“市场经济规律”讲到“国际政治格局”,连“中美贸易战的底层逻辑”都能给你掰扯明白。
就说2023年“两会”吧,某中学组织“模拟政协”活动,学生提案《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可行性方案》,居然被区政府采纳了。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让每个孩子从小就知道,国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我”组成的共同体;政策不是权贵的游戏,而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民生清单。
再看美国的“快乐教育”,把历史课变成“迪士尼动画赏析”,把政治课变成“党派口号洗脑”,结果培养出大批“地理盲”“历史渣”。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38%的选民承认“没搞清楚脱欧后果”就投了票;2020年美国大选,无数年轻人靠“明星支持谁”决定选票。
这种“政治幼稚病”,说白了就是“教育缺失导致的认知残疾”。所以,在我们看来,即便特朗普谎话连篇,很多政策都很蠢,但红脖子们真的会相信,不然也不会为他着迷。
当有人嘲笑中国老百姓“爱聊政治”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聊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用课堂上学的知识,分析自家小区的电梯能不能装、父母的养老金能不能涨、孩子的书包能不能轻一点。
说到这儿,估计那些带着优越感的人还是不服气:“就算有历史传统、教育打底,普通人天天聊政治,不还是吃饱了撑的?”
错!他们根本不懂:中国人的政治课,早已刻进骨子里。中国老百姓的“政治素养”,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千年文明熬出来的生存智慧。
从《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早就明白:国家治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自家锅里有没有米、身上有没有衣、心里有没有底。
所以我们聊政治,本质是“用历史经验看当下,用现实逻辑推未来”。
看到“乡村振兴”政策,安徽的农民会想起2006年取消农业税,知道“这次老家的路肯定能修得更宽”;
听到“共同富裕”号召,浙江的店主会想起“八八战略”带来的商机,明白“跟着政策走,钱袋子才能鼓”;
就连广场舞大妈聊“医保改革”,都能从1998年的“职工医保”说到2023年的“门诊统筹”,算出自己买药能省多少钱。
这种“把国家政策翻译成家长里短”的能力,是刻在基因里的“参政本能”,更是教育体系给的“解码工具”。
对比之下,美国老百姓的“政治冷漠”才是真正的悲哀:
40%的年轻人不知道“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谁”,30%分不清“伊拉克和伊朗”,却在社交媒体上为“要不要禁枪”、“该不该堕胎”吵得头破血流。
他们的政治参与,要么是被资本操控的情绪狂欢,要么是被媒体洗脑的盲目跟风,远不如中国老百姓“聊政策、算细账”来得清醒实在。
看到这儿,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有人以为老百姓聊政治是“没本事的遮羞布”,但真相是:最有力的反驳,就是我们关心的从来不是政治,是自己的日子。
真正“混得差”的人,从来没有“关心政治”的资格。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下,底层民众连识字都被禁止,哪有闲心聊国际形势?
看看南非的贫民窟,老百姓每天为温饱挣扎,哪有精力议国家政策?
而中国老百姓能坐在树荫下聊“一带一路”,能在茶馆里分析“芯片产业”,恰恰是因为我们有底气。
而这种底气,来自义务教育赋予的知识,来自“公民平等”的制度保障,来自“国家发展我受益”的真实体验。
那些带着傲慢打量老百姓的人可能不懂,我们之所以关心政治,恰恰是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践行“家国情怀”:
他们关心的不是政治术语,而是政策能不能让日子过得更体面;他们讨论的不是国际噱头,而是世界局势能不能让子孙活得更安稳。 这种“把家国放在心里,把日子过在手上”的智慧,才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素养”。
从曹刿推开贵族的大门,到今天老百姓在手机上给政策提建议,中国人对政治的“偏爱”,从来不是“没本事的空谈”,而是“有本事的参与”。
我们聊政治,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懂;不是因为闲,而是因为在乎——在乎这片土地上的公平正义,在乎自己和子孙的未来,在乎千百年传承的“天下观”。
下次再有人带着优越感嘲笑我们关心政治,请直接告诉他:“你快闭嘴吧!”
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老百姓的政治素养,是老祖宗用智慧堆起来的,是教科书用知识喂出来的,是日子用实惠养出来的。
这样的素养,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更值得每个傲慢的人重新思考——因为我们聊的从来不是政治,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清醒、责任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