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重要的税收改革,正在路上!影响有多大?
3月底,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就《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税收征收管理法》作为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属于程序法范畴,它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规范税收征纳的具体程序。
但每次《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都伴随着更大范围税制改革。
而税制改革既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执行稳定性的宏观层面,也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切身相关。
从需要交多少税,怎么交?这些税对个人来说是好是坏?到国家征收的这些税用来做了啥?
接下来,柏年将层层剥茧,为你深度解答。
一、分税制改革:重塑央地财政与税收体系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可以说是不仅在中国现代财政史上,在中国经济史上,也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省一定的财政“包干制”让财力向地方严重倾斜,地方截留中央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1992年广东上缴比例仅9%),经济过热与诸侯经济并存。
这就导致了中央财政入不敷出,赤字扩大,不得已还出现了向地方借钱的无奈之举。
到了1990年代初,中央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中央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中央财政赤字都非常严重、财力非常薄弱,使那些需要国家财政投入的国防、基础研究和各方面必需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宏观调控能力严重不足。
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为9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地方财政收入3391亿元,占78%。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一场谈话中坦言,“目前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为改变中央财政的困境,一场全国财税领域的改革被提上议程。
1993年,经过与地方政府长达大半年的沟通,分税制改革最终落地,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彻底重塑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形成了全然不同的国家财政脉络。
分税制改革,将财政收入进行了划分,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其中,央地共享收入的主体是增值税,按照中央75%、地方25%的比例分配。
于是,中央财力得以迅速增强,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22%升至1994年的55%。而中央通过转移支付,促进了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的收支体系,也带来了预算的硬约束,使政府预算公开常态化。
为配合财政收入划分,后来又建立起国税与地税两套独立的征收系统。
而随着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亟需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税收制度。
于是1994年,金税一期工程开始,主要解决的是当时开增值税假发票之风盛行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税种,至今在我国税收中占比近40%。但是在90年代,开增值税假发票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企业在报税的时候,虚构一项上游进货成本、并且提供相应的假增值税发票,由此就可以减少明面上的利润,偷税漏税。
而税收机关呢?因为人手有限,不可能核查每一笔进货是否真实,于是就给了偷税者以可乘之机。
所以,在1995年国家修订了《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企业印制,从源头加强发票管理的规范性。
这次修订确保了税收收入稳定,为预算收入提供可靠来源。
二、税改如何塑造“中国奇迹”?
而在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质变提升。
中央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和公共投资等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经济稳定。
不仅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网等重大战略基建项目提供支撑;还以丰富的财政实力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起到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而地方政府为追求税收快速增长,纷纷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了区域经济竞争与协同发展。
比如,扩大了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1994–2010年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2%,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从此化身基建狂魔,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
之后的几次税制改革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
比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缩小城乡差距,释放农村消费潜力;2016年营改增,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推动中国税制与国际接轨;2018年个税改革,起征点从3500元提至5000元,直接提振家庭消费。
而前面提到的期间四次税收征管法修订,2001年修订支撑企业所得税统一,2015年修正助力营改增,也配合中国的税制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构建框架。
三、新一轮税收改革,正在路上
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仍遗留了一些问题。
比如税制改革虽调整了收入分配,但未同步明确事权划分,导致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医疗)而财力不足。而且当时的《预算法》虽规范了地方预算资金使用,但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一矛盾,为后续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埋下伏笔。
一些地方政府因过度举债融资,加剧了债务风险。部分地区面临着非常大的财政压力与系统性风险。特别在2018年之后国家主动刺破地产泡沫,地产市场快速萎缩后,地方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传统模式失效。
除此之外,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同美国之间不可避免的贸易摩擦。当国内经济面临巨大冲击时,依然需要政府支出做托底。
柏年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未来国内将有提振消费、鼓励生育、出口转内销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落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而这些,都需要广泛的财政做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的大幅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还是在2001年。当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刻,如同今天这般情景。
那这一次的修订是为了配合之前或之后可能到来的,哪一项税制改革?
2025年这次的修订征求意见稿税制改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税制改革和税收改革都如此重要?
在2024年3月份的两会公报中,有关高层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
柏年在去年的文章中,深度分析过中国未来税改的三个方向:
第一个大方向,增值税“降税”和消费税“加税”,将会是中国税改的大趋势;
第二个大方向,则是扩大直接税、财产税的征收;
财税改革的第三个方向,也是和大家切身相关的,就是中央财政,未来要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而在这一次的修订中,增加了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接个税改革、强化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创新规定。
特别是,这几年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实在太快,国内税收征管体系严重滞后。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监管空白,让个人网店、主播偷漏税频发(如薇娅案)。而且传统“以票控税”难以应对灰色收入、现金交易等逃税漏洞。
这次2025年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将与金税四期联动,两者一同完善税收系统滞后行业发展的漏洞。
税收征管法修订将跨部门信息共享,全民纳税人识别号,2023年已经进行的金税四期利用大数据监控,将过往的“以票控税”转变为“以数控税”,打击虚开发票、私户避税。
四、对普通人的影响
回顾历史,每一次税收征收修订都伴随着税改;而税改成功之后,国家都会展开新一轮降税。
例如1998年第二次税改,增值税收入大增,此后国家便取消了延续2000余年的农业税。
2013年第三次税改,国家税源更加多样化,使得增值税在2016、17、18年连续3年下调。
所以,柏年可以在这里大胆预言,如果2025税收修订和金税四期大获成功,若富人偷漏税减少,国家可能推动新一轮普惠性降税,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
新一轮税收改革正在路上。后续,关于税改出台的相关政策,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柏年会在私密圈子【柏年的财富圈】里为大家做深度的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