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1年6月22日,随着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德苏战争正式爆发。早在大约两周前的6月6日,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便给日本国内传递了德苏即将开战的情报,政府、陆军已经在忙于应对这种新的局势。
围绕日本对德苏战争的对策,陆军中央内部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
1、南进与北进的争执
田中新一在6月9日、10日召开的参谋本部部长会议上提出了如下主张:在北方,良机必定会到来。在南方,不论良机是否到来,日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与英美的战争。因此,无论如何,有必要下定决心行使武力。
当时,田中新一特别对与苏联的战争显示了积极的态度。他对苏联持强硬的意见,认为应该“人为地捕捉”良机,对苏联发动进攻。所谓人为地捕捉良机,意味着实际上不论是否有良机,即使故意制造良机,也要发动与苏联的战争。另外,所谓在北方的良机,指的是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短期内全面崩溃。
田中认为,如果德国和苏联发生战争,英、美、苏三国势力会加强合作,美国将会全力援助英国和苏联。
另外,美、英、荷等国家会对日本实行经济压迫。因此,日本必须尽快完全占领作为第一补给圈的法属印支和泰国,以防备美英在西太平洋的行动。尤其是,需要在法属印支进驻必要的兵力,作为对英属马来半岛、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发动进攻的基地。如果法属印支不同意进驻,便应该对法属印支行使武力。
另外,德国进攻苏联后,有可能德国在几个月内就会获得胜利,同时斯大林政权就会崩溃。虽然苏联也有可能采取撤退战略,使德苏战争成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即便如此,苏联也会失去列宁格勒、莫斯科、巴库油田等地方,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日本需要不失时机地对苏联行使武力,解决北方的问题。也就是说,日本应该利用德苏战争的机会,进驻法属印支南部,同时对北方行使武力。
田中认为,如果苏联屈服,将会消除日本来自北方的威胁,同时还会挫败英国继续与德国战争的意志。英国已经成为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大障碍。
如果打倒英国,日本对南方行使武力便会变得轻而易举。另外,日本没有了北方的威胁,将会对美国从太平洋方面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具有从背后牵制美国对德宣战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年7月,希特勒在与陆海军首脑的会谈中,就进攻对苏的必要性,进行了如下发言。
英国的希望是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消失了,对美国的希望也将会消失。这是因为,如果俄罗斯掉队了,将会显著提升日本在东亚的地位。俄罗斯是英国和美国在东亚摆在日本面前的一把刀,是英国最抱期望的因素。打倒了俄罗斯,也就夺去了英国最后的希望。
也就是说,发动与苏联的战争是挫败英国战争意志的一种手段,而且苏联的崩溃将会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使日本获得行动的自由。而这会成为对美国的威胁,使美国难以站在英国一方参战。
2、反对北进的声音
此外,有趣的是,这个时候,田中对日本国策的方向应该是与德意轴心国结成同盟,还是应该与美英合作,再次进行了研究。
在田中看来,日本正在面临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是维持“三国轴心”,还是转变国策“与美英亲善”。如果退出轴心国,而与美英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也许日中两国会走向和平,然后,德意两国屈服,或者发展成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但是,无论怎样,如果事情解决了,日本有可能再次遭到美、英、苏、中四国夹击。另外,绝对不介入的中立政策也只能说是空想。因此,日本当前只能在轴心国阵营中实行国策。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田中新一对是与德意两国合作还是与美英合作进行了反省,然后才按照自己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维持与德意合作。
一般认为,对于日本来说,与德国的结盟从初始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方针,但实际上未必是这样。例如,1939年8月《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陆军省军务局局长町尻量基(一夕会成员)便重新研究了是与德意苏三国联合,或是与美英两国联合,还是走自己独自的道路。当时,陆军自己试图推动强化《日德防共协定》,但由于德国与苏联接近而被迫搁置,开始与德国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此,日本对于与德国关系的考虑未必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一直同时考虑与美英两国合作等其他道路,但是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在进行日美谈判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愈加具有深刻和决定性的意义。武藤章军务局局长也被迫重新考虑。
另一方面,军务局接到德苏即将开战的情报后认为,德苏战争以德国的胜利在短期内结束的可能性很小,将会发展成长期的持久战。因为苏联拥有辽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及一党专制的、强韧的政治组织,所以苏联不会轻易屈服。
武藤章认为,苏联不会短期内战败。从德苏双方的国力和苏联辽阔的领土来看,德苏战争将会成为一场国家总体战,必然走向长期化。因此,他认为,希特勒对英国本土再次发动登陆作战的计划将会无限期推迟,英国不大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崩溃。因此,他对德苏战争的态度是:只能静观事态,关注形势发展。
按照这样的预测,军务局内部关于如何应对德苏战争,大致确定了如下方针。当前,先观望形势,如果德苏战争出现对于日本极为有利的状况,则对苏联发动进攻,一举击溃苏联,从而解决北方问题;如果德国使苏联屈服后继续进攻英国,而且胜局已定,那么日本应该越过法属印支,武力入侵南方要地,将它们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不过,这样的方针全部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基本的观点是,一边静观事态,一边注视形势的变化。武藤认为,在此期间,日本应该通过日美谈判,推动调整与美国的关系,进而利用与美国的关系促进日中战争的解决。因此,武藤自己全力以赴推动日美谈判,并对在北方行使武力持否定态度,反对后述田中新一等人对苏开战的主张。
不过,武藤章也认为,为了建设国防国家,需要形成一个“大东亚共同体”,日本应该通过外交手段,迅速占领法属印支、泰国和确保资源。
因此,他虽然警惕英美在西太平洋的行动,但对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并不持否定态度。军务局内部反而也有人强烈主张,应该趁德国与苏联发生战争、北方暂时没有威胁,积极入侵南方。不过,武藤章同时也考虑到,法属印支将会成为日本进攻英属、荷属殖民地的据点,而有可能招致英美的反弹。
因此,他认为,占领法属印支和泰国应该通过外交手段,而关于进驻法属印支南部,他也与田中新一持不同意见,对行使武力持慎重态度。
另一方面,田中新一也并非只设想了德苏战争短期内结束这一种情况,他也考虑到这场战争发展为持久战的情况。他考虑,如果苏联在短期内出现崩溃的征兆,那么,日本有必要趁机对苏开战。另外,即使战争陷入了持久战,也应该暂且等待时机,抓住战况中“极微的机会”进攻苏联,必须确保对北方“行使武力的自由”。
具体来说,即使德国不能短期内击败苏联,战争陷入持久战,也要视远东苏军的动向,或向苏联发动进攻。如果有参战的机会,则德军和日军分别从东西夹击苏联,彻底摧毁苏联军队的抵抗能力。田中新一希望通过积极配合德国发动的对苏战争,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从而解除北面苏联的威胁。日军为此而做的准备,就是所谓的“关东军特种演习”。
3、军方的选择
此后,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之间对德苏开战后的国策方案,协调了意见。1941年6月14日,两者达成一致意见,制定了《随形势变化的国防国策大纲》。
其主要内容如下。
即使德苏开战,日本也要推进对法属印支和泰国的政策,确保该经济图。如果轴心国阵营胜利在望,则向南方行使武力。如果德苏战争的形势对日本极为有利,则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也即,除非德苏战争对日本极为有利,也就是德国胜局已定的时候,日本才会进攻苏联。另外,向南方行使武力设想的也是轴心国阵营胜局已定,也就是德国短期内让苏联屈服,而且攻下英国的时候。
也就是说,参谋本部作战部所主张的向北方行使武力、向南方行使武力,都限定在陆军省军务局也同意的情况下,这才达成了一致意见。
武藤章等人基本上也认为,德苏战争将会是一场长期战争,但如果事态的发展出乎意料,苏联迅速崩溃,那么他们也并不反对进攻苏联。这是因为武藤章自己在日中战争期间,也一直担心和警惕苏联军事介入,而这将是解除北方威胁的绝好机会。另外,关于向南方行使武力,他认为,如果苏联、英国在德国的进攻下相继崩溃,国际形势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也不会轻易对西太平洋进行军事介入。
这是因为,它不仅背后受到德国牵制,而且德国统治整个欧洲以后,美国将会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因此,他认为,如果美国不参与欧洲的战争,那么,即使日本进攻新加坡,也不会引起与美国的战争。
如果国际形势这样发展,对于武藤章为首的军务局来说,是极符合期望的。不过,武藤章等人判断,德国难以在短期内战胜苏联,事情不会那么顺利。但是,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对于推进对法属印支和泰国政策,亦即占领法属印支和泰国,持一致意见。
陆军拟定《随形势变化的国防国策大纲》方案后,与海军进行了协商。1941年6月22日德苏开战。
6月24日,形成了陆海军《随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要纲》,确定了如下几个“方针”。
(1)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2)向处理日中战争迈进,同时,为了奠定自存自卫的基础,加快向南方发展的步伐,另外,根据形势的变化,解决北方问题。
在这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被列为首要的国策,为此明确提出了处理日中战争,同时向南方发展和解决北方问题的方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要领”。
(1)为了促使蒋介石政权屈服,从南方各个地区增强压力;(2)在自存自卫上,推进对南方要地的各项政策。为此,做好对美英战争的准备,执行对法属印支和泰国的各种政策,强化向南方发展的态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对美英开战;(3)对于德苏战争,以三国同盟的精神为基调,但暂时不介入,暗中做好对苏战争的准备,自主应对。如果德苏战争的形势对日本极为有利,则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4)向北方行使武力不能影响保持对英美战争的基本态势;(5)极力防止美国参战,但如果美国参战,将按照三国同盟行动。
不过,行使武力应自主决定。
也就是说,日本现在不介入德苏战争,但是做好对苏战备。如果战况对日本极为有利,便向北方行使武力。这些内容基本上与陆军拟定的《随形势变化的国防国策大纲》方案完全相同。在陆军方面看来,海军对进攻苏联持消极态度,但害怕陆军从南方收手,因此,海军以保持面向南方政策的、准备与英美交战的基本态度作为条件,同意了陆军的方案。
根据田中新一回忆,陆军和海军在执行对法属印支和泰国政策上是一致的。另外,田中强烈主张进攻苏联,但海军方面则对此比较慎重。与武藤章等人一样,海军方面认为,只有苏联短期崩溃的情况下,日本才可以向苏联发动进攻。海军还认为,目前尚不具备武力入侵南方的条件。
而田中则认为,随着德苏开战,日本自存自卫的威胁急剧增大,因此,应该同样下定决心向南方行使武力。实际上,他只是原则性地同意强化南进的态势,但海军方面却第一次提出了“不惜对美英开战”这样强烈的措辞。
不过,海军此时并未决心对美开战,海军的言辞是针对进攻苏联主张的一种均衡。
这份陆海军的《随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要纲》经大本营政府联络恳谈会讨论后,1941年7月2日大本营联络会议作为御前会议召开了,会上基本上按原样正式通过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为此后日本的道路确定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日本政府正式批准了关注德苏战争的动向、做好对苏动武准备的方针。以田中为首的作战部开始增强对苏战备。
4、被紧急叫停的对苏作战
这个时候,1941年7月1日,作战课课长一职上,由永田铁山生前的统制派成员、作战课作战班班长服部卓四郎(诺门坎事件时的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取代了土佐派的土居明夫。这样,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和作战课课长服部卓四郎两个统制派成员组成了参谋本部的核心阵容。
此外,在此期间,松冈洋右外相在德苏战争爆发后,主张立即与德国合作进攻苏联。他不仅与近卫首相等内阁成员,而且与陆海军也产生了意见分歧。松冈在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回国后,主张与德国进攻英国相呼应,进攻英属新加坡。但随着德苏开战,他不顾刚刚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而立即主张进攻苏联,使近卫等人感到吃惊。
进而,松冈由于6月21日的美国方案要求日本退出三国同盟,而且当时赫尔的普通照会对他进行了谴责,因此强烈主张停止日美谈判。
但是,不仅近卫首相,连陆海军都希望继续日美谈判。7月18日,近卫文麿组成第三次近卫内阁,排除了松冈外相。新的外相由稳健派、海军出身的前商工大臣丰田祯次郎就任。松冈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他的发言权是倚仗近卫首相的信任。因此,此后松冈迅速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由于准备对苏作战已经得到政府的正式批准,以田中为首的作战部开始计划和实施对满洲实行陆军大动员。当时,关东军为平时编制12个师团,拥有35万兵力。田中新一计划将关东军变为战时编制,同时加上朝鲜驻屯军2个师团和从国内派遣的2个师团,共计16个师团进行对苏战备。
总兵力为战时编制16个师团,加上重炮队、高射炮队等陆军直辖部队和后勤部队,达到了85万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陆军大动员。此外,还动员了马15万匹,同时征用90万吨位的船舶用于运输。这些人员和物资的移动都被当作绝密,为了掩饰动员目的,名称也定为“关东军特种演习”。
作战部设想与苏联战争的时间为大约两个月,在进入冬季的11月之前必须在预定的战斗地区决出胜负。
为此,需要在1941年9月初动武,而且必须在8月上旬至中旬做出开始战争的决策。
另外,作战部规定了武力介入的标准:远东苏军调往西面的德国战线,兵力减半,尤其是飞机和坦克减少到1/3。德苏开战前的远东苏军兵力为30个师、2700辆坦克、2800架飞机。
而“关东军特种演习”前驻满洲和朝鲜的日军兵力为14个师团、450辆坦克、720架飞机,即使加上“关东军特种演习”增强的兵力,决定战局走向的坦克和飞机在数量上也绝对处于劣势。
如果日本对苏开战,有必要一举击败远东苏军。如果战争开始时就遭到沉重打击,那么不仅向北方行使武力失败,而且也不可能向南方行使武力。无论是“大东亚共荣圈”,还是国防的独立自主都会只停留在梦想。
首战胜利是绝对条件,根据诺门坎事件的经验,不仅师团数,坦克和飞机的比重也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对苏动武受两个条件的制约:其一,8月中旬之前做出决策;其二,必须清晰远东苏军减少应达到何种标准。
起初,作战部考虑了20个师团的方案,但是未能得到陆军省的同意,最终放弃。
武藤为首的军务局(核心成员为:军务局局长武藤章、军事课课长真田穰一郎、军事课高级课员西浦进、军务课课长佐藤贤了、军务课高级课员石井秋穗)从一开始就认为德苏战争会成为一场持久战,反对日本进攻苏联。
另外,关于《帝国国策要纲》中进攻苏联的条件,军务局也解释为:
德军进攻后,苏军遭到致命打击,日本仅凭关东军的现有兵力(35万)就能够击败苏军,而且能够以这个兵力维持占领地区。
因此,军务局对实施关东军现行12个师团的战时动员,也比较慎重。1941年6月29日,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强迫主管动员的军务局军事课课长真田穰一郎实施正式动员(战时动员)时,真田也没有接受他的要求。
这是因为,军务局认为,正式动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做出开战的决策。不仅如此,在他们看来,不可能达到《帝国国策纲要》设想的进攻苏联的条件(苏联在短期内崩溃)。
然而,7月上旬,武藤章军务局局长因治疗眼疾休假期间,田中新一再次向真田穰一郎施加压力,使他同意了正式动员驻满洲和朝鲜的14个师团并动员和派遣本土航空部队以及一部分陆军直辖部队。但军事课没有做出更大的让步。
田中新一只得于7月4日与东条英机陆相直接交涉,获得了东条英机的同意。次日,陆军内部决定对以16个师团为骨干的总兵力85万人实施正式动员。
此外,在陆军省中身居要职的人事局局长富永恭次也主张发动对苏战争,积极配合田中新一的活动。富永可以说是东条英机的心腹部下,他与田中新一是陆军士官学校的同期学生,关系尤其亲密。
另外,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也向陆军中央提交意见称:
“此时,要断然根本解决北方问题…现在恰逢执行国策的千载良机”。
1941年7月6日和16日,陆军省分两次发出了关东军特种演习的动员命令,从而实施了总兵力85万人,马15万匹、征用船舶90万吨位的大动员。参谋本部作战部考虑,即使苏军在德苏战争中不发生崩溃,只要远东苏军减少一半兵力,尤其是飞机、坦克减少到1/3,就伺机进攻苏联,日本和德国分别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
可以说,这就是前述田中新一所主张的应该“人为地捕捉”良机时的具体含义。这是因为,《帝国国策要纲》事实上把苏军在德苏战争中崩溃设想为进攻苏联的良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当时一直警惕陆军采取谋略突然发动对苏战争。
但是,远东苏军并没有像田中新一希望的那样,向西面的对德战线大幅度调动。尽管对德战线对于苏联来说状况已经极其严峻,但苏联一直在远东保持足够的兵力。可以说,苏联方面也对日本参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另外,参谋本部情报部在8月初对形势做出判断,认为德国不可能在当年内让苏联屈服。尽管如此,田中新一仍然不放弃自己的计划,企图与东条英机陆相协商,在8月10日前后决定是否对苏宣战。
但是,1941年8月9日,参谋本部决定了放弃年内对苏宣战的方针。这是因为,针对7月28日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南部,美国于8月1日启动了对日全面石油禁运,全面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因此,对于陆海军和政府来说,应对美国上升为首要问题。这成为日本推迟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田中自己也判断,由于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从日本的石油保有的现状来看,已经不能优先考虑对苏联的战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