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周 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系部队中,很喜欢以级别、派别和地域划分,把一些比较出名的将领进行归纳。如“山东三李”、“徐州三王”就是这种归纳的产物。
还有一种方法没有出现过,就是以名字划分。
本文就是把三位蒋军中名为“绍周”的中将进行了一些归纳。
先来说“侄帅”何绍周。
很多人说,何绍周在黄埔系内的发展并没有依靠何应钦多少照顾。
这个话听听也就得了。
作为身居高位的叔叔,其实并不需要在每件事上都要对侄子进行照顾,只需要在关键点上点拨一两次,那就足够了。这是其一。
其二,何绍周本事虽不大,但是在黄埔系中却无人敢惹,被人称为“侄帅”。
就这一个称呼,其实就足够了。
只要他不太差,相信其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定会一帆风顺。
应该说,何应钦对何绍周还是寄予厚望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何应钦无子呢?
但无子,何应钦也不敢讨小老婆。
这是因为何应钦的发迹除自身有一定能力外,更多是依靠了他妻子王文香娘家的势力,其妻舅王文华曾担任黔军总司令。
如果没有妻子娘家的助力,何应钦从日本陆士毕业回国后的发展也不会那么顺利。
妻子娘家的光沾多了,何应钦不自觉的就矮了半头。
在那个年代,婚后无子可是件大事儿,更何况王文香婚后无出。别说儿子,姑娘也没生出一个来。
若换成别人,小老婆肯定纳了一堆。
因此,何应钦荣膺为“怕老婆协会会长”称号。
当然,这一点何应钦打死也不承认,他认为这是对妻子的爱。
没有儿子,何应钦只能从侄子里面找,就看中了何绍周。
1924年,何绍周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来到了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1期。
毕业后,短短两年就升为团长。
不过这个团长当的地方有些尴尬,他并没有在黄埔系的1军里面担任团长,而是到了李宗仁的第7军。
这里面的道道大家都很清楚,一是要“易子而教”。
自己教导自己的子侄,往往教导不好,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
二是在自己的部队里过快提拔自己的子侄往往容易受人诟病,而放到朋友的部队里,提拔的再高也没有问题。
待到自己部队里的位置有缺,而子侄在其他地方已经混够了资历,那好,回来担任高位吧。
1927年,老蒋与李宗仁之间的矛盾爆发,何应钦本应帮助老蒋,可一贯对蒋氏唯命是从的何应钦这次长了“反骨”,逼得老蒋愤而下野。
若不出意外,何绍周定会凭借着这股“东风”继续高升。可不料,1928年,蒋氏卷土重来,何应钦靠边站了。
这一下子何绍周尴尬了。
何应钦 图片来自网络
但何应钦是什么人?
既然黄埔系也分成了两派,那就不要在这两派当中吃“摩擦饭”了,干脆到日本去进修,躲开这是非之地吧。
于是,1928年,何绍周赴日本进修野炮战术。
回国后,何应钦又托门子把何绍周送入了由宋子文控制的税警总团担任团长,参加了淞沪抗战、淞沪会战,职务也提升为103师副师长、师长。
103师是黔军,何应钦把侄子放在黔军内任职,其意图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培养侄子成为日后的黔军支柱。
在蒋系部队中,何应钦在黄埔系中的地位虽然仅次于蒋氏,但手中没有兵权是他的“短板”。
因此,别看何应钦身边簇拥着大批的黄埔系将领,但蒋氏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摸了一辈子枪杆子的蒋氏哪能不知道,哪怕何应钦在军中的地位再高,若手中没有兵权,那也白搭,说扒拉下去就能把他扒拉下去。
何应钦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可在蒋氏身边,他是不敢起抓兵权这个念头的,可这一切都随着抗战爆发得到了改变。
抗战爆发后,黔军是一支主要力量,很多精锐部队,如10军、第74军等部队都从贵州招兵。
何应钦自然也没闲着,他以自己“军政部长”的职务之便,给几个黔军师拨了大量的新式装备,想要把这支新黔军培养成自己的班底。
何绍周也算争气,在担任103师独四旅旅长、副师长、师长期间也打了不少好仗,尤其在武汉会战田家镇之战中表现不错。
1940年9月,由郑洞国担任军长的新编11军成立,103师纳入新11军编制,其战功甚至还要超过郑洞国的基本部队荣誉1师,因此被提拔为新11军副军长。
在新11军改番号为第8军时,仍担任副军长。
仅当一个副军长,何应钦是不满意的,何绍周也不甘心,因为很多黄埔1期的同学在此时都担任军长甚至更高职务。
可没有缺也不好办。
大家都是黄埔生,资历和战功也不弱于何绍周,何应钦的吃相也不敢那么难看。
而就在这时,机会来了,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给何应钦来了电话,到第3战区来吧,我把88军的职务交给大侄子。
88军长是谁呢?范绍增。
当时蒋系部队军级军官晋升的惯例是,很少直接从副职提拔到正职,都需要副职到其他部队去攒一波儿资历,然后再调到原部队担任正职。
到88军去正好。
88军是川军,范绍增又在顾祝同手下,用一个明升暗降的手段把范绍增调走,何绍周不就顺理成章当上军长了吗?
果然,这一波操作非常顺利,只是把范绍增气走了。
1942年3月,何绍周担任第88军军长。1943年1月,又接替郑洞国担任第8军军长。
在抗战后期滇西战役中的松山之战中,第8军打得还不错,全歼了日军一个建制联队。只不过,松山战役的末期并不是何绍周指挥的。
因为他率部与日军苦战多日,始终未能攻克松山,遭到了卫立煌的斥责。他一气之下犯了“侄帅”的脾气,愤而离队。
而就在他离队不久之后,由副军长李弥指挥的攻坚战获得了全胜。
黄埔毕业直到抗战结束这一个时期,何绍周在何应钦点拨下,从到第7军当团长到担任第8军军长,步步都走到了点儿上。
虽然其职务在黄埔1期生中并不是拔尖儿的,但也在第2梯队前排。
他之所以没能混到1梯队,是何应钦不想揠苗助长,害怕过于拔擢何绍周,会引起蒋氏猜忌。
客观地说,何绍周并不是纨绔,但若论其战功,要想挤进一梯队也是比较困难的。在二梯队前排立足,还是符合其战功和资历的。
前半生非常顺利的人,在后半生往往会遇到灾难,这好像是个定律。
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蒋军一败再败,何绍周的心性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其逃离贵阳时,竟将黄金约五万两,白银约八万两贪了大部。
之后,何绍周的境遇更差,经商失本儿不说,又在博场挥霍掉了大半财产。
1980年9月6日,何绍周客死他乡,比他的叔叔何应钦还早死了7年。
再来说祝绍周。
祝绍周 图片来自网络
用三句话可以概括祝绍周。
在战场上战功平平、对蒋氏巴结逢迎、对群众心狠手辣。
祝绍周在战场上的仅有战绩,就是在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祝绍周被任命为第5军参谋长,协助张文白率部与日军作战。
除此之外,在抗战中他再无战绩。
这也难怪在南京保卫战后奉命到洛阳整补的71军军长王敬久和52军军长关麟征看不起他。
本来,祝绍周毕业于保定2期,其资历远非王敬久、关麟征这些晚辈可比。
因为毕业于保定2期的,除离开军界者外,留在军界的都是一方军中大佬。如张文白、熊式辉、刘峙、秦德纯、廖磊等。
而祝绍周除担任参谋长职务外,军中职务仅有在1933年担任87师副师长一职。
虽然说,王敬久和关麟征有其做的不对的地方,因为在洛阳整补,确实需要服从洛阳警备司令的命令。
可一个只有资历却毫无战绩的祝绍周,根本就赢不得这二人的尊敬。
打仗不行,在巴结逢迎蒋氏方面,祝绍周做的却非常到位。
1936年,蒋氏以所谓“避寿”为名来到洛阳部署军务。
为赢得蒋氏夫妇欢心,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的祝绍周联合河南各界,在龙门石窟香山寺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西安事变”前后,祝绍周先派兵占领潼关,并派飞机轰炸西安,后又曾参与谋划囚禁、审判、“管束”张少帅,可谓不遗余力。
在对待群众方面,祝绍周则心狠手辣。
《人间正道是沧桑》有这样一个场景,杨立青奉命与26军2师解除闸北、吴淞等地工人纠察队的武装。
其中有个镜头是,部分工人纠察队员被关押在一个大院子里,二师参谋长下令处决。
这个参谋长就是吴绍周的原型,甚至都不是原型,就是吴绍周。
因为吴绍周当时正担任第26军2师参谋长。
1938年秋,祝绍周任鄂陕边区警备总司令兼汉中警备司令。
当时重庆拨下来一笔巨款,用于修防战备工事,可钱财全被祝绍周贪了不说,还把这笔钱款摊派到普通群众身上,这自然就激起了群众的反对。
当时有位叫安汉的人担任陕南垦区调查团团长,对祝绍周的行为十分不满,经常在公开场合抨击祝绍周,这就引起了祝绍周的怀恨。
1943年春,祝绍周联络了一批人诬陷安汉私自种烟,把从野外挖来的烟苗诬为安汉种的,以此为由,将安汉冤杀。
这种草菅人命的事在祝绍周身上并不罕见。
比如,他在散步时看到一匹马对他点头跑开了就认为是马在告状。
他的判断是,马要告状,定是马夫克扣了马粮,在次日就下令将马夫处决。
再比如一个放牛娃扳断了一棵道边儿树就被其处决。
在收编土匪后,不经改造、不经审问,就分两次处决了32名土匪。
在罄竹难书罪恶的背后,祝绍周又经营出了另外一副面孔。
在工作之余,他寄情于翰墨,还经常办义卖活动,将所卖钱款一半儿用于救济灾民,一半儿用作奖学金。
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这些身具大恶者,还偏偏具有大才,这很奇怪。
图片来自网络
相对于何绍周和祝绍周,吴绍周从当兵开始,就在军阀混战的圈内打滚。
他之所以受到了汤恩伯的赏识,并进入了汤恩伯系统,是因为在1932年汤恩伯率部在大别山与红军作战时陷入了重围,幸亏时任团长的吴绍周率部杀出,奋力解围,才使汤恩伯得以转危为安。
从此,吴绍周进入了汤恩伯视野。
1933年,汤恩伯保送吴绍周进入陆大2期。
毕业后,在军中历练了一圈之后,吴绍周调任89师参谋长,进入了黄埔嫡系部队。
89师原是南京教导总队第3师,后来第3师扩编为14师和89师,14师拨归陈诚指挥,89师归了汤恩伯。
在抗战时期,吴绍周无役不与,参加了南口之战、台儿庄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均有建树。
1942年3月28日,吴绍周升任汤恩伯部嫡系部队13军军长,并于1943年5月改任85军军长。
抗战胜利后,85军整编为85师,仍由吴绍周任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吴绍周仍率部参战。
在山东战场、津浦路战场连续作战失利后,调到武汉周边担任守备任务,并于1948年7月升任12兵團副司令官兼85师师长。1948年10月,85军准备加入淮海战场。
对于加入淮海战场,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没有信心,吴绍周同样没有信心。
当时,在武汉周边蒋军虽有近40万兵力,但精锐部队并不多。因此,在蒋氏强调黄维兵團北上参战的时候,白崇禧扣住85军坚决不肯放弃北上,以至于蒋氏在与白崇禧撕破了脸,双方互摔电话。
但85军毕竟是蒋军嫡系,即便白崇禧想扣,也不能长时期扣留,只能派吴绍周北上。
事后证明,不派85军去增援淮海战场还好。
正是由于85军去了,恰恰给了110师师长廖运周起义的机会。
黄维兵團的覆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内。比如黄维指挥失误,贻误战机;等待战场失踪的参谋人员耽误了撤退时间等等。但黄维兵團毕竟是一支拥有全副美式装备的部队,其战斗力不可小觑,若任其鼓勇向前,即便能将其堵住,中野的损失也小不了。
可正是由于廖运周突然实行战场起义,在黄维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为歼灭黄维兵團创造了机会。
吴绍周的被俘很具有戏剧性,是因为他根本不想逃。
85军参战较晚,部队损失并不大,但110师起义,23师投诚,206师又被全歼,吴绍周在瞬间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即便他能逃回南京,等待他的必定会是军法审判,与其这样,还不如留在这里被俘吧。
吴绍周被俘后,在参加改造期间,正值朝鲜战争爆发。
由于85军为半美械部队,吴绍周对美式装备的性能以及优劣了如指掌。
因此,他与杨伯涛联合,写出了一篇六万余字的资料《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获得了肯定。
1952年10月,在吴绍周被俘不到4年后,他被特赦。
严格来说,吴绍周这份资料确实给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他能被特赦,更多的是对他这种态度的一种鼓励,是对仍被关押在关功德林里的其他战犯们的一种鞭策。
何绍周、祝绍周、吴绍周这三个人同为蒋军中将,其人生际遇却大不相同。
何绍周前期顺利,后期坎坷,结局凄凉。
祝绍周一生中仅有能被称道的地方,只有在淞沪抗战中有过表现,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为恶。
只有吴绍周,在抗战中颇有勋劳,在解放战争中虽然作恶,曾经跟着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穷追不舍,在汝河、淮河几次置刘邓大军于绝境。
但在被俘后幡然悔悟,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单凭这一点,就值得肯定。
吴绍周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