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席卷而来,几乎每隔几周,就有一个现象级的应用横空出世,令人目不暇接。一会儿是推理能力突飞猛进,一会儿是写小说挥洒自如,一会儿是编程能力炉火纯青,一会儿又是绘画和视频生成技惊四座。AI几乎包揽了现有的办公能力,从文案撰写到数据分析,从设计到决策支持,无所不能,甚至大有全面替代人工的势头。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这样一位AI驱动的“大牛”,当时觉得这已经是前沿的奇迹,可如今看来,这或许只是未来社会的标配。回想20年前,我开着车回老家还会被乡亲们围观,觉得稀奇,可现在,即使在我那偏远的农村老家,也是家家户户有车,年轻人都会开。
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昨晚,我有幸参加了混沌在上海举办的AI分享会,聆听了特赞创始人、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范凌教授的精彩演讲,主题是《内容+人工智能:品牌增长操作指南》。现场的演示让我瞠目结舌: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提示词,AI就能在几秒钟内生成数千个产品宣传视频和精美的产品详情页。过去需要三十人团队忙碌数周的工作,如今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这效率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坐在台下,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未来社会可能真的只分为两种人——会用AI的和不会用AI的。他们的工作效率、生活方式,甚至人生轨迹,都将天差地别。
然而,这种震撼很快被一种深深的焦虑取代。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技术飞速迭代、未来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的两个女儿该学些什么?她们未来能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世界立足?
上周,我给一位仍在高校任教的老同学打了电话,本想从他那里找到些答案,可通话结束后,我却更加迷茫了。他无奈地告诉我,现在的教育体系完全跟不上技术的步伐,依然沿用着上世纪的框架,教材和课程设置还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根本无法应对AI时代对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要求。
更糟糕的是,学生们也心知肚明,课堂上学的东西大多“没用”,于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刷手机,教育变成了一场“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的游戏,双方都深感无力。
这种状况不止他一个人在质疑。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教育论坛上,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正在用20世纪的教材、19世纪的课堂模式,来培养面向未来的AI人才。”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无比真实。当硅谷的学生已经在用GPT-4开发游戏引擎时,我们的孩子还在用VB学习编程的皮毛。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国内70%的高校课程更新周期超过5年,30%的教材甚至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
这种教育现状,如何能让孩子们应对未来?
我家老大现在在英国学习艺术,虽然我对艺术领域了解不多,但能感受到她的成长和快乐。她的作品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喜爱,这让我感到欣慰。尽管AI也能生成画作,但我始终相信,手工创作的艺术品有种独特的灵性,是AI那冷冰冰的算法无法企及的。或许,需要温度和创业的行业还是会存在,虽然他也需要AI的辅助。
这是我女儿的视频号,很多人喜欢。或许未来,她能开一家画廊,靠出售自己的作品为生。如果她能一边做自己热爱的事,一边养活自己,那她的人生应该会很幸福。
毕竟,一个人最理想的生活,莫过于将兴趣与事业融为一体,做着喜欢的事,顺便把钱给赚了。
但对于老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她即将面临小升初,我不希望她完全复制姐姐的道路——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两个孩子都走艺术这条路,对家庭来说风险太大。可她该学些什么呢?在国内接受教育,还是出国深造?十年后,当技术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她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这些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
国内的教育现状让人担忧。
正如我那位同学所说,尽管AI已经能够胜任许多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依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和刻板的考试评估上,培养的还是工业化社会所需的“螺丝钉”。以老二的学校为例,课程表里满是数学、语文、英语等传统科目,这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教学方式却很少关注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编程、数据分析、AI伦理这些与未来息息相关的技能,在课程中几乎看不到踪影。有人可能会说,小学生学这些为时尚早,但我认为,培养思维方式和意识从来都不嫌早。到了初中,这些内容依然缺席,孩子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窗口期。
更令人无奈的是,老师们似乎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分数和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而不是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长们也深陷焦虑,花费重金送孩子上补习班、挤进好学区,孩子们每天学到深夜,累得像小机器人,可学到的技能却与未来脱节。
更可悲的是,即便他们熬过高考,毕业后可能连送外卖的工作都找不到——因为无人机和无人车早已接管了这些岗位。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似乎并未意识到,AI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与AI协作,如何在AI主导的世界中保持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这些内容,在当前的课堂上几乎是空白,也没有任何部门真正关心。我那位教授同学提到,未来考验孩子的,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敏锐度、提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辨别真伪的能力。未来,工作对专业技能的依赖可能会越来越模糊。过去,拥有一技之长或许足以安身立命,但未来,单一技能将很快被AI取代。
我常常忍不住畅想,2035年的社会会是什么模样?
按照目前的技术趋势,AI将在医疗、教育、交通、艺术等更多领域实现突破。量子计算、生物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也将逐步成熟,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职业将消失:司机被无人驾驶取代,会计师、甚至部分医生的岗位被AI接管,编程也不再是计算机专才的专属技能。与此同时,新兴职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AI伦理专家、数据隐私顾问、虚拟世界设计师等。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革:经济更加依赖技术巨头,教育不再是“一次性投资”,而是贯穿终身的持续学习,因为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每个人不断掌握新技能。
与此同时,AI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带来伦理和隐私的挑战,比如个人数据被滥用、决策权被算法垄断等。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但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我的孩子需要的能力,与工业时代的要求截然不同。
首先,她们未必需要自己编写代码,但必须理解编程的逻辑,懂得如何利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其次,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过去,一个行业可以干一辈子;到了我们这一代,或许能干二十年;而到了她们这一代,一个职业可能只存在五年就会被淘汰或升级,技能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最后,创造力、同理心和判断力将是她们区别于AI的核心竞争力。AI可以处理海量数据、生成精美内容,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也无法在复杂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有温度的选择。
这些“软实力”或许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稀缺资源。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未来选择而纠结,不妨停下来想想: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所学的,对他们的未来真的有帮助吗?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到底还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与其让孩子在过时的体系中疲于奔命,不如早点为他们寻找一条更适合未来世界的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而是让孩子拥有在任何时代都能闪耀的能力。
本文2949字,感谢读完,我请AI帮我修改的,希望你喜欢。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个路见不平忍不住吼一声的中年boy。
喜欢写点文字,思考点人生,不干正事的餐饮老斯基,也是一个外贸哥。
许多年后,当后人问我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时,我会自豪地说,面对事实,我做了诚实的记录和转发。
为防失联,加好友(微信号:67932342)
每天早上七点发
【中美关税】
【中美关税】
【中美关税】
【中美关税】
【中美关税】
【中美关税】
【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