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防护网络,结合虞城县明德小学四月份“三品德育”品格涵养月的工作安排,学校于2025年4月10日召开了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教师工作会议。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组、安全、德育处负责人、全体班级心理委员及年级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参会,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职责落实及创新实践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聚焦:全员参与,守护心灵成长
会议伊始,全体人员共同观看心理教育影片《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影片中动物伙伴间的互助与温暖,生动诠释了“接纳与支持”的力量,为后续工作注入情感共鸣。
安全副校长卢进京在发言中强调:“心理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要构建包容、尊重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学生的心灵都能自由呼吸。”他提出,通过推行“积极回应法”、制定《班级尊重公约》及家校社协同合作,筑牢心理安全防线,护航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处副主任杨绪永详细解读《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明确心理委员作为“观察员”“宣传员”“保密员”的职责,要求其关注同学情绪动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并严守隐私原则。他特别强调“三个不”原则——不害怕、不逞强、不孤单,鼓励心理委员做班级的“暖心小太阳”。
德育处主任李晓颖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出发,提出“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教育团队的协作伙伴、家校共育的桥梁”。她强调,心理教师需通过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及危机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支持。
经验分享:用温暖传递力量
心理委员代表屈铄(5.7班)以“做班级里的暖心小太阳”为主题,分享四个“小魔法”:倾听同学的烦恼、观察情绪变化、组织快乐活动、及时反馈问题。“借一张纸巾、喊一声加油,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就是最亮的银河。”她的发言充满温度,赢得全场掌声。
心理辅导教师代表李海霞表示,团队将以“支持而不越界,专业而不疏离”为原则,通过分层辅导计划、三级预警机制及持续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
实地体验:走进心灵的“避风港”
会议特别安排全体心理委员参观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委员们依次体验了沙盘游戏区、情绪宣泄区等功能区域。
“原来心理咨询室不是‘可怕的小黑屋’,而是充满色彩和温暖的地方!”一名心理委员在体验后感叹。心理教师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沙盘摆放解读学生心理状态,并鼓励委员们向班级同学宣传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和使用方式。
德育处负责人表示,此次参观旨在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让心理委员成为“桥梁”,帮助更多同学主动寻求心理支持。“当同学知道这里可以倾诉烦恼、释放压力,他们就不再害怕走进这扇门。”
制度落地:构建四级联动机制
会议重点部署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
完善预警机制:依托《班级心理动态记录表》,建立“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育小组”四级联动体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资源保障:开放心理咨询室,增设团体辅导活动,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制定帮扶方案。
能力提升: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及教师培训,推荐《非暴力沟通》《情绪急救》等书籍及《人生七年》《心灵捕手》等影视资源,提升专业素养。
展望未来:让班级成为“心灵的港湾”
会议总结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润心无声”的事业。副校长杨民华引用影片台词“家不见得是一个地方,而是被爱着的状态”,呼吁全体成员携手将班级打造成充满包容与支持的“心灵港湾”。
这次活动是四月份“三品德育”品格涵养月的重要安排之一,目的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格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心育提升学生品格教育的质量,以培养出“心理强健、品格高尚”的未来公民。
未来,明德小学将持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通过制度落实、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点亮心灯,守护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