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时刻都在受到各类危险因素的威胁,在当今时代,肺部健康愈发成为值得每个人重视的议题。那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目前都有哪些困难与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部疾病有了有效的防治手段。比如抗生素是治疗大多数肺结核的有效药物,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侵染肺部的有效手段。可以说,由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疾病,目前大多可防可治,相比之下,对肺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目前又缺乏足够医疗手段的疾病,当属肺纤维化和肺癌。
我们先来说说肺纤维化。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正常肺部组织逐渐被替换为纤维组织的过程,发病后,肺部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因为纤维组织没法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肺部一旦发生纤维化,呼吸机能就会大幅降低。更可怕的是,纤维化是永久性的,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肺纤维化的成因有很多,包括环境污染、特定药物、病原体感染等,但大多数情况下原因不明,这类无法归因的肺纤维化被称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作者指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成功率极低,预期寿命很短,患者的四年存活率只有50%,而且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那治疗肺纤维化的前路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刚才说过,肺泡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Ⅰ型肺泡细胞是气体交换的主力,Ⅱ型肺泡细胞可以分泌肺部润滑剂,并且在需要时转化成Ⅰ型肺泡细胞。目前的研究表明,Ⅱ型肺泡细胞的大量死亡是诱发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主要原因,而Ⅱ型肺泡细胞又和成纤维细胞密切相关,一旦缺失,就会促使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胶原蛋白,从而形成纤维化。因此,治疗肺纤维化的目标就是保护Ⅱ型肺泡细胞免于死亡,或防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过多胶原蛋白。
正是在这些思路的指导下,近些年来,人们在延缓肺纤维化病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两款抗纤维化药物显示出了轻微但真实的疗效,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成纤维细胞积累胶原蛋白,虽然这两款药的价格昂贵、效果有限,但这仍是人类在抗击肺纤维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除肺纤维化以外,肺癌是另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实直到20世纪初,肺癌都属于罕见病,可如今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比紧随其后的三种最致命癌症的死亡人数加起来还要多。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肺癌,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死于乳腺癌的4万和死于前列腺癌的2.8万。
肺癌非常狡猾,它的癌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极快,以至于80%的肺癌患者来看医生时,都已经到了晚期阶段,而且半数以上的肺癌患者都会发生癌症转移。就算是新诊断出的肺癌患者,五年平均存活率也只有18%,相比之下,乳腺癌的这一数字是90%,直肠癌是65%。就算是可以进行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也只有56%左右。那面对这么一个生命杀手,我们又有什么治疗手段呢?肺癌的致病因素有很多,有些人患上肺癌的主要原因是吸烟,有些人则是基因问题。对于大约4%的肺癌患者来说,他们身体里存在两种特殊的突变,分别是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和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我们不用弄明白这两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两个突变就像这些种类的肺癌的总开关,只要存在这两种突变,就可以用药物关闭这两个开关,让肺癌细胞停止分裂,从而有效治疗癌症。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了针对这4%的肺癌患者的靶向药物,效果明显。至于剩下96%的肺癌患者,目前的努力方向是进一步研究其他基因突变,看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并研发出相应靶向药物。同时,一种名为派姆单抗的新药也在美国获批上市。派姆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它的工作机制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它可以附着并激活免疫细胞,让其高效攻击癌细胞。有研究表明,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接受派姆单抗治疗后的一年存活率为70%,而接受普通治疗的一年存活率只有50%。当然,如果其他治疗手段都无效,其实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肺移植,这也是肺纤维化和肺癌患者最后的生存希望。和其他器官移植手术相比,肺移植手术的难度系数相当大,成功时间也相当晚。第一例成功的肾脏移植手术出现在1964年,第一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出现在1967年。相比之下,虽然人们在1963年就开始尝试进行肺移植,但直到20年之后的1983年,才终于获得了首次成功,其间失败的次数高达43次。
肺移植为什么这么困难呢?首先,肺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肺移植患者很容易出现感染和免疫排斥反应。另外,肺移植还需要完成三处手术连接,分别是与负责肺部血液进出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连接,以及气管的连接,而在早期尝试中,与气管的连接很容易出现缝合不当的问题。后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的乔尔·库珀医生选择了当时发现的新药——环孢霉素,作为抑制免疫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并且开发了新的气管缝合技术,才终于实施了史上第一例成功的肺移植手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肺移植手术的平均存活率在逐渐上升,但仍比不上肝脏或肾脏移植手术的生存率。这是因为肺移植手术后,容易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与移植后较快出现的急性排斥反应不同,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手术一年以后,它会导致肺部形成瘢痕,肺功能退化。所以有调查显示,如果有可能的话,高达92%的肺移植接受者都愿意再做一次移植。这就加剧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供体肺器官供不应求。且不说自愿捐献器官的人数有限,就算是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的捐赠者,他们的肺也不一定能用得上。因为肺非常脆弱,容易受损,所以目前从捐赠者那里获得的肺,只有约20%可以使用,远低于其他器官的回收率。
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努力方向应该还是器官再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提取人的体细胞,然后将其诱导成为具有强大发育潜能的干细胞,再用这些干细胞分化出所需要的肺部细胞,从而治疗肺部疾病。目前已经有科学家成功通过人的血细胞,培养出了Ⅱ型肺泡细胞,虽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但一旦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