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宜进一步提高的观点禁不起推敲!
近年来,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讨论持续升温。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议将个税起征点从目前的每月5000元提升至万元级别,认为此举有助于缓解民生压力、刺激消费需求。然而,部分学者以“维持现有标准更利于税收公平与财政健康”为由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有题为《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宜进一步提高》的文章,提出“个税基本减除费用,涉及财政收入筹集能力、税制公平、收入分配调节等重大问题,目前不宜进一步提高”的观点。
我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宜进一步提高的观点禁不起推敲!
主张维持现有起征点者的首要论据是“我国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核心支撑数据来自OECD国家的比较:2024年我国基本减除费用与全国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为0.49,远超美、日、欧等多数发达国家。但这一看似严谨的论证存在三个致命缺陷。
(一)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失真比较。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高达2.39倍(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但基本减除费用采用全国统一标准。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41.2%,若按实际生活成本核算,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支出需求远未得到充分覆盖。
(二)静态标准难以应对动态通胀。
现行5000元标准自2018年沿用至今,期间CPI累计上涨18.7%(国家发改委数据)。尤其在大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涨幅远超平均水平。2024年北京、上海等地的住房租金中位数已达月均6800元,个税免征额的实际购买力已缩水近三成。
(三)专项扣除的局限性被低估。
尽管我国已建立包含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制度体系,但其覆盖范围仍存在显著盲区。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为例,国家卫健委《2023年全国居民养育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平均年均支出为3.6万元,现行每月2000元定额扣除(全年2.4万元)可覆盖实际支出的66.7%。此外,大病医疗扣除设置的1.5万元年度限额,对于动辄数十万的重疾治疗费用无异于杯水车薪。
反对者担忧提高起征点会导致“劫贫济富”,这一论断建立在两个错误假设之上。
(一)对税制结构的误判。
我国现行个税制度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结构。2024年数据显示,月收入1万元以下群体贡献不足5%的个税收入,而月收入2万元以上群体承担了超85%的税负。真正需要调节的对象是年收入百万级的高净值人群,而非工薪阶层。提高起征点至万元只会惠及月入5000-10000元的“夹心层”,这部分人群恰是城市中产的核心构成。
(二)对政策工具的狭隘认知。
现代税制调节收入分配依靠的是系统性组合拳,而非单一参数调整。德国通过累进税率设计使最高边际税率达45%,日本实施“配偶特别扣除”精准帮扶家庭主妇,新加坡运用税收抵免鼓励慈善捐赠。我国完全可以在保持现有起征点基础上,通过以下三方面改进实现更优调节:
1. 扩大税率级距:将现行7级超额累进税率简化为5级,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税负。
2. 增设差异化扣除:针对多孩家庭、赡养老人等特殊群体提高专项附加扣除额度。
3. 强化反避税条款:严控资本利得、股权转让等领域的税收漏洞。
将个税视为财政收入的支柱税种实属认知偏差,这种观点忽视了现代财税体系的三大演进趋势:
(一)税制结构的全球转型。
OECD国家正普遍推进“低个税、重流转”的税改方向:美国个税占比从1960年的45%降至2022年的56.4%,同期消费税占比从28%升至34%;我国2022年个税仅占税收总收入8.3%,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8.9%)。过度依赖间接税的税制结构亟待优化。
(二)消费驱动的战略需求。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释放内需潜力成为核心任务。2024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仍高达33.5%,消费率仅为38.2%。提高个税起征点可直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按现行标准测算,每提高1000元起征点可使月收入6000-10000元群体人均增收约830元,释放的消费乘数效应可达1:2.3。
(三)数字经济的征税机遇。
随着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型税源正在涌现。2024年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3亿人,若能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税收征管体系,预计可新增税收超3000亿元,完全能够弥补提高起征点带来的收入缺口。
其实,当前关于个税改革的争论,本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权衡。维持现状看似维护了税收效率,实则牺牲了社会公平;盲目提高起征点固然能短期获誉,却难解根本矛盾。真正的改革之道在于:
• 纵向分层:建立差异化免征额体系,允许地方根据CPI和房价指数动态调整。
• 横向联动:推动个税与企业所得税、社保缴费等制度协同改革。
• 科技赋能:运用大数据完善收入监控体系,打击偷逃税行为。
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国家财政健康的同时,让税收制度真正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