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之际,就连牛肉都成为了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升级的例证之一。
据美政府3月27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当周,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几乎为零,而这都是因为数百家美国牛肉企业丧失了对华出口资格。
面对25亿美元订单一夜归零的情况,不少美国牧场主哭诉“中国为何不要我们了”。
那么,这数百家美国牛肉企业,为什么会丧失对华出口资格呢?
观察者网 3月28日 关于“中方没续牛肉,美国厂商遭重击:对华出口量几乎降至0”的报道
美国牧场主的眼泪,又能否换回庞大的中国市场呢?
中方没续牛肉,美国厂商遭重击
其实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中国海关总署更新了数百家美国猪肉和家禽企业的出口注册,有效期延长至2030年,但对牛肉企业却集体“沉默”。
超过300家美国牛肉企业的出口资质到期后未获续签,直接被踢出中国市场的“白名单”。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发言人乔・舒勒坦言,资质失效相当于事实上的禁令,没有企业敢冒险发货。
更微妙的是,中国在同一时间段更新了猪肉和家禽资质,唯独冷落牛肉,这种“选择性执法”传递出明确信号,这无疑是针对特朗普政府的精准反制。
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便迅速掀起新一轮贸易战,2月对华商品加征10%关税,3月又酝酿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征收25%关税。
在此背景下,中国于3月10日启动反制,除牛肉外,还对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关税。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牛肉的失落,成就了南美国家的狂欢,2024年,巴西和阿根廷对华牛肉出口分别达134万吨和59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6%。
2025年1月,巴西牛肉到岸价每吨比美国低30%,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俄罗斯、乌拉圭等国也借机扩大供应。
美国泰森食品加工的牛肉
这种替代效应在超市货架上一目了然,北京盒马鲜生的牛肉冷柜里,美国安格斯牛排已被巴西谷饲牛肉取代,价格下降15%。
与此同时,美国牧场主正经历“悲痛时刻”,德克萨斯州的汤姆・汉克透露,每头牛的售价从1800美元暴跌至1200美元,牧场债务累积到5620万美元。
更严峻的是,美国牛肉产业难以找到替代市场,日本和韩国对进口牛肉设置严格的疯牛病检测,而东南亚市场需求则十分有限。
中国的选择并非单纯的政治报复,2024年12月启动的牛肉保障措施调查显示,国内牛肉进口量五年增长65%,对本土产业造成冲击。
而2024年中国牛肉产量达779万吨,自给率提升至85%,减少进口具备现实基础。
并且美国FSIS虽在2024年7月修改出口证书规则,但部分企业仍未达标,因此我国的这种“静默淘汰”既符WTO规则,又能倒逼美国提升质量。
面对危机,美国政府开始寻求对话,3月25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与中方代表通话,同意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开启磋商。
但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仍在持续,3月26日他公开要求中国出售TikTok作为降税条件,被中方斥为“强盗逻辑”。
美国牧场主面临的这场牛肉危机,折射出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当特朗普将关税作为“武器”,中国以资质暂停、市场替代等“软手段”反制。
对于美国牧场主而言,眼泪换不回市场,唯有适应新的全球贸易规则,才能在这场变局中生存。
而中国正以“精准反制+多元化布局”,书写着新的国际贸易话语权。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 2025年03月28日 关于“中方没续牛肉,美国厂商遭重击:对华出口量几乎降至0”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环球时报 2025年03月28日 关于“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两周来我们的产量基本为零”的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