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最新公开数据,中国财政收入十强省市依次为广东省(13533.3亿元)、江苏省(10038.2亿元)、浙江省(8705.6亿元)、上海市(8374.2亿元)、山东省(7711.5亿元)、北京市(6372.7亿元)、四川省(5635.1亿元)、河南省(4398.9亿元)、河北省(4310.0亿元)、安徽省(4041.2亿元)。
从数据看,东部沿海省份占据绝对优势,前十名中仅四川、河南、安徽为中西部省份,区域经济差距依然较大。
浙江省以8705.6亿元位列第三,财政收入增长(1.2%)虽低于山东(3.3%)、安徽(2.6%)等省份,但经济质量突出。
浙江的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60%的税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杭州、宁波两大核心城市带动效应明显。例如,杭州的数字服务业和宁波的港口贸易分别贡献了全省财政收入的28%和19%。
此外,浙江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提升土地产出效率,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33万元,居全国首位。政策上,浙江持续推进“凤凰行动”推动企业上市,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一,资本市场红利持续转化为税收增长动力。
但浙江也面临挑战,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大,2024年纺织、服装等行业税收增速仅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财政依赖度仍达35%,楼市调整可能对财政稳定性造成冲击。
安徽省强势跻身十强,增速2.6%领先东部省份,安徽的崛起得益于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
合肥作为“风投之城”,通过布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增长47%,蔚来、比亚迪等企业贡献显著。
安徽还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2024年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项目超800个,相关税收增量占全省30%。政策层面,安徽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大讯飞、长鑫存储等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反哺财政。
但安徽短板同样明显,人均财政收入仅0.65万元,不足浙江一半。此外,皖北地区财政自给率不足40%,仍需依赖转移支付。
浙江与安徽的案例表明,民营经济活力、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协同机制,是未来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省份的财力数据!
广东虽以13533.3亿元居首,但受外贸下滑和房地产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罕见负增长(-2.3%)。山东凭借重工业复苏和能源价格上涨,增速达3.3%,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税收波动风险大。四川作为西部唯一十强省份,依赖成都“一城独大”,占全省财政收入48%,区域均衡性不足。
总体来看,东部强省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而中西部省份仍需通过产业转移与创新驱动缩小差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