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马骏
如果你身边有个不近视的人,也许你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你爸妈是不是也都不近视啊?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近视人的孩子鼻梁痛。那遗传对近视的影响真的如此之大么,我们大象新闻记者采访了郑州人民医院眼科医师李晓东。
一、原因一:遗传基因占主导
李医生表示,这是有研究支持的。2007 年的一项经典研究表明:父母是否近视,明显影响了子女的近视率。具体而言,「父母都近视」「父母其中一人近视」「父母都不近视」三种分别对应孩子的近视发生率为:43.6%、14.9% 和 7.6%。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
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既然是遗传的,为什么爸妈近视,但记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眼睛挺好的呢?是这样的——就算父母的近视是后天造成的,也有传给孩子的可能。除了基因之外,另一些硬件设备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日后近不近视、什么时候近视的差别。
人刚出生时眼轴相对较短,大部分都是远视眼,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远视储备”。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会增长到正常长度,人也就拥有了正常的视力。长到正常长度之后,再长就会变成近视了。有些人的“远视储备”多,而且眼轴增长速度慢,所以就不容易近视。这些都是天生的,羡慕不来!
二、原因二:确实存在一部分后天因素
近视是与遗传有关,但孩子遗传的是“容易近视的体质”,而不是“近视”本身。可以这样理解:近视的过程就像往秤上加砝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近视。砝码可以来自遗传,也可以来自环境,加得越多,近视也就相对越严重。环境砝码包括很多,其中有一个在儿童时期非常关键:不爱出门。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负相关。而且,户外活动的持续时间,本身就是影响近视的重要因素,不受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有花足够长的时间在户外,就能有效预防近视,无论是不是在运动。
三、现在不近视,不代表永远不近视
在这里李医生特别强调,基因虽然强大,也不是无所不能。先天条件再好,也架不住后天用力过猛——看手机时间太长、错误的看手机姿势、在黑暗里看手机……都会让来自「环境」的砝码不断增加。而且,猛玩手机毕竟是坏习惯,就算不近视,也会有干眼症、视觉疲劳等问题。现代人确实很难离开手机,除了少看手机这条正确但艰难的建议之外,我们还有一些更实用、更容易做到的建议:
1、 用正确姿势看手机:眼睛离手机不要过近,视线要尽量平行。
2、调整手机屏幕亮度:屏幕亮度和环境亮度不匹配,会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容易损坏视力,还会诱发其它眼部疾病。记住一个原则:环境亮,屏幕亮;环境暗,屏幕暗。
3、高度近视人群,需要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审核 闫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