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AI生成永不消散的晚霞,有人把云朵香氛装进玻璃瓶,甚至有人试图将200立方米云汽压进水晶块。这场与时间的博弈,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荷兰艺术家伯恩德瑙特·斯米尔德的工作室,云朵成了可操控的“艺术品”。通过精密调控温度与湿度,他能在室内制造持续7分钟的积雨云,水汽在灯光下折射出流动的光影。
关键,这种技术激发了更疯狂的创作:
闪电云雕塑:加拿大艺术家用6000个废弃灯泡构建乌云,通电流模拟雷暴时的电磁脉冲,玻璃云层中迸发的火花如同被困住的闪电;
镜面云宫殿:深圳当代艺术馆的30吨金属云装置,通过镜面折射让参观者仿佛穿行于虚实交织的云端;
情绪香薰云:东京团队研发的香薰机,将卷云对应海盐薄荷香,积雨云则释放焦糖琥珀味,用嗅觉封存云的情绪。
当物理形态的云被重构,其承载的情感价值反而愈发真实。也许我们保存的不是水汽,而是凝视云朵时的心跳。
在成都的“时间云朵”展览中,观众正用脑电波操控全息投影的云。焦虑时云团剧烈翻滚,平静时化作羽毛状卷积云。这场科技与艺术的联姻,催生了意想不到的产业。
比如上传照片至AI系统,可生成专属动态云层,通过AR投射在任意空间天花板。
还有日本公司推出的“人生最后一片云”服务,临终者选择特定云型存入电子墓碑,亲属扫码即可唤醒全息投影。
当然最引发争议的还是硅谷工程师Zac的“大气冷凝封装技术”——就是将云汽浓缩进水晶立方体,售价2万美元/个!!
没有黑科技的普通人,正用一些接地气的方式对抗云的消逝。
日出后1小时拍摄,利用玻璃幕墙分割云层,形成几何美学。
录制层积云的丝绸摩擦声、雷暴云的低频震动,制成ASMR的疗愈专辑。
最后是豆瓣小组“云的1001种形态”聚集8万人,用羊毛毡复刻特定云型。
事实上,这些云可以去记录了人的焦虑、狂喜与平静,比日记更加真实。
自然云能平均存活10分钟,而数字存储能让瞬间成为永恒!
或许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最美的云永远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吧?!!
每日手工分享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做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