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个“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体验到不一样的互动乐趣,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却未曾料到,它也能像“宫廷争斗”那般曲折离奇。
特别是“商界双李”这种如同宿敌般的几十年恩怨情仇,彼此实力相当。
然而,当李兆基功成名就后悄然退场时,竟又狠狠地给李嘉诚一记“回马枪”。
霍启刚的言论果然一语成谶。
3月17日傍晚,一条重磅新闻震撼了整个商业圈。
97岁的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辞世。
这位被尊称为“四叔”的商业传奇人物,一生充满波澜壮阔的故事,他的离去。
不仅是某个商业时代的终结,更在香港乃至全球商业领域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而从此之后,“商界双李”只剩下李嘉诚独领风骚,显然李兆基是心有不甘的。
随后便传出了李嘉诚将港口出售给美国的消息,这一事件立刻让李嘉诚陷入舆论风暴中心,议论声此起彼伏。
李嘉诚与李兆基,这两位香港商界的标志性人物。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商业大片,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恩怨纠葛。
从早年的亲密无间合作,到后来的竞争日益激烈。
他们半生的纠葛,不仅深刻影响了香港商业格局,也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1928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李嘉诚与李兆基这两位未来的商业巨擘相继出生。
李嘉诚出身于广东潮州的一个教师之家,12岁时,为了躲避战乱,随家人迁往香港,寄居在舅舅庄静庵家中。
在香港期间,他历经诸多磨难,先后做过茶楼跑堂、钟表修理工以及五金厂推销员等。
这些艰难岁月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还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抓住欧美流行塑料假花装饰房间的商机。
他果断借来5万港元作为启动资金,在筲箕湾租下一间破旧厂房,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长江塑胶花”品质卓越,畅销世界。
短短三年内,他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千万,也因此获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相较于李嘉诚的白手起家,李兆基的起点无疑要高出许多。
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对商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6岁时,就被父亲安排进自家金铺学习经商之道。
12岁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才俊。
这样一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日后果然成就非凡。
1948年,年仅20岁的李兆基带着1000港元来到香港闯荡。
他依靠对外汇兑换业务的熟悉,从事货币买卖和黄金交易,迅速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此后,他又涉足五金、进出口贸易等多个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
1958年,他联合冯景禧、郭得胜等人共同创立永业公司,正式进军地产业务,从而开启了他在房地产领域的辉煌篇章。
说起来,两人能在地产业取得如此成就,霍家的助力功不可没。
当年在霍英东的引荐下,他们共同开发了沙田第一城项目。
李兆基负责土地收购工作,而李嘉诚则承担起销售重任。
仅仅三天时间,该楼盘的首期房源便全部售罄。
这个项目不仅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还使他们在香港地产界声名鹊起,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1993年,一场激烈的美丽华酒店收购大战彻底撕裂了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当时,李嘉诚计划联合荣智健,以每股17元的价格收购美丽华酒店。
美丽华酒店作为香港的老牌酒店,地理位置优越且资产丰厚。
李嘉诚看中了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打算收购后拆分集团,并在原址重新开发新的房地产项目。
然而,就在他即将成功之际,李兆基突然杀出。
原来,美丽华酒店的创始人杨志云与李兆基是多年挚友。
杨志云临终前,曾秘密托孤,表示宁愿将美丽华卖给李兆基,也不愿让李嘉诚这样的“外人”染指。
李兆基为了兑现对友人的承诺,连夜约见杨志云遗孀,以“守护粤商心血”为由,快速达成每股16.5元的协议,成功截胡美丽华酒店。
这一举动让李嘉诚极为愤怒,损失惨重,后来他在自传中坦言:“那夜看着恒基的公告,方知商场无永远的朋友。”
自此以后,两人的关系急转直下,矛盾愈发尖锐。
随着李兆基的离世,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商业较量似乎即将落下帷幕。
然而,李嘉诚却在他去世不久后因出售港口事件深陷舆论漩涡。那么,在这片风云变幻的商海中,霍启刚这位后起之秀将以怎样的姿态登场呢?
霍家无疑是商界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霍英东享受国礼下葬的殊荣,霍家三代堪称“满门忠烈”。
在商界风云变幻中,霍启刚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凭借独特的魅力与坚定的立场,逐渐崭露头角。
而支撑他的,是霍家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家族传承,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铮铮铁骨”。
霍家的爱国热情早已为人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李兆基同样怀揣着同样的赤子之心。
李兆基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
多年来,他在教育领域的捐赠数额巨大,覆盖了内地多所知名高校。
2009年,他分别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捐赠2亿元人民币,用于校园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契机。
李兆基积极响应,慷慨解囊1.2亿港元参与水立方建设,成为港澳地区最大个人捐资者。
水立方作为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在赛事期间承担了重要任务,更成为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象征。
李兆基的捐赠为水立方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
他对奥运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更是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关注及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港珠澳大桥建设之时,李兆基与李嘉诚的观点截然不同。
李嘉诚掌控着数十个港口,港珠澳大桥建成势必会对他的港口业务造成冲击。
但李兆基毫不犹豫,认为商人逐利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辜负祖国。
或许从那时起,李嘉诚便注定要与李兆基及霍家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霍启刚作为后辈,总是强调“饮水思源”。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更是直言不讳地表明立场:“就是爱国”。
他说,不要因为害怕就回避这个问题,应该“旗帜鲜明,勇于斗争”。
不知道这番话传入如今正考虑出售港口的李嘉诚耳中,他会作何感想?
李兆基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放过这个与自己争斗了半生的“宿敌”。
临终之前,他用行动打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巴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