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战友群被一条消息刷屏了——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此前宣布,起正式上线“榕城老兵”电子优待证。只需登录“e福州”APP,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申领,5个工作日内直接发到个人账户,亮证即享与实体证同等的优待服务。消息一出,不少战友感慨:“现在连优待证都电子化了,服务越来越贴心,转业安置的政策肯定也差不了!”
确实,近年来国家对退役军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码,但面对“转业”和“逐月”两种退役方式的选择,大多数战友依然倾向转业。为什么?一位在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了十年的老班长说得实在:“转业就像旱涝保收的责任田,逐月更像是开荒拓野的自留地。不是所有人都有冒险的底气。”今天,咱们就从五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转业仍是战友们心中那艘“稳当船”。
第一,转业的稳定性,是扎在政策土壤里的根。
战友老张去年选择转业,安置到老家县城的交通局。他坦言:“逐月的退役金看着不少,但上有老下有小,谁敢赌未来几十年的物价变化?”这话戳中了许多人的心声。转业安置直接对接体制内岗位,工资、社保、医保全由财政托底,尤其是当前经济波动期,这种“铁饭碗”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反观逐月领取退役金,虽一次性拿到更多经济补偿,但长远看,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创业风险,让许多战友望而却步。
第二,转业的保障体系,藏着“隐形福利”。
最近,一位战友的优待证不慎消磁,他按流程挂失后,不到一周就拿到了新卡。这背后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与银行、政务平台的高效联动。而转业安置的福利远不止于此——从子女教育优先到住房补贴,从职业培训到节日慰问,这些“软性保障”像一张细密的网,托住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多地推出的“退役军人专属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低1-2个百分点,这对安家置业简直是实打实的助力。
第三,转业是职业赛道的“无缝衔接”。
战友小李转业后进入应急管理系统,他说:“在部队学的指挥调度、抢险救援,现在全用上了。”体制内岗位对军人素质的匹配度极高,特别是公安、消防、市政等部门,军事化管理的经验反而成了优势。相比之下,选择逐月的战友往往面临“二次择业”的挑战。去年一位选择逐月的空军退役战友,本想开无人机培训公司,却因行业资质门槛高、市场竞争激烈,最终只能暂时跑网约车过渡。
第四,转业的社会认同感,构建起“精神港湾”。
退役军人的身份荣誉,在转业后会被赋予新的社会价值。比如在基层社区工作的转业干部,调解纠纷、组织志愿活动时,群众更愿意信任“穿过军装的人”。这种认同感不仅来自外界,更源于自身——当战友们穿上制服继续服务社会时,军旅生涯的使命感得以延续。而逐月退役的战友,若未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容易产生“脱节感”。一位自主创业的战友曾感慨:“酒桌上大家喊你‘老兵’,可生意场上没人会因为你是退役军人让一分利。”
第五,转业的政策风向,始终吹着“温暖的风”。
今年初,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部门发文,要求各地“挖潜增岗”优先安置转业军人,特别是对功臣模范和长期服役的战友实行“直通车”安置。像福州市这样推出电子优待证、简化办事流程的地区越来越多,折射出政策落地的“加速度”。反观逐月政策,虽在部分地区试点“叠加就业补助”,但具体细则仍待完善。一位负责安置工作的干部透露:“有的战友算完账发现,如果逐月后找不到工作,总收入可能还不如转业。”
当然,转业并非完美无缺。基层岗位的晋升瓶颈、异地安置的家庭矛盾等问题客观存在。但总体来看,它就像一艘装备齐全的护航舰,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为战友们遮风挡雨。而逐月更似一艘快艇,适合那些有明确目标、敢闯敢拼的“冒险家”。
看着手机里刚申领的电子优待证,笔者想起一位老指导员的话:“选择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无论是转业还是逐月,国家政策的温暖底色始终未变。就像福州上线的这张电子证,轻轻一点就能照亮前路——时代在变,服务退役军人的初心永远在线。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案例结合政策信息及真实情况综合撰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