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商业的璀璨星空中,李兆基与李嘉诚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两颗巨星。
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商业传奇,彼此间的“相爱相杀”更是成为香港乃至全球商业史上的经典篇章。
2025年3月17日,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发布的一则沉痛公告,宣告了李兆基这位商业巨擘的离去,享年97岁。
他的离开,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让人们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与合作的香港商业黄金年代,重新审视他与李嘉诚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
1928年2月,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家庭所经营的主营黄金、外汇兑换业务的金铺和银号,为他开启了商业启蒙之路。
6岁时,他便跟随父亲涉足生意场,12岁凭借熟练的铸金技术掌管自家金铺,那时起,他的商业天赋就已锋芒初露。
相比之下,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7月,同样来自广东顺德,却白手起家。1940年,12岁的李嘉诚为躲避战乱,跟随家人辗转至香港,自此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拼搏之旅。
1948年,20岁的李兆基怀揣着父亲给予的1000元来到香港闯荡,彼时的李嘉诚已在香港打拼8年,成为一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这一年,像是命运的安排,两位来自广东的年轻人,在香港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上,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他们的故事也自此紧密交织在一起。
初到香港,李兆基凭借着在外汇和黄金买卖方面的经验,掘得了第一桶金。而李嘉诚则在塑胶行业中不断深耕,凭借着勤奋、智慧和敏锐的商业嗅觉,逐渐站稳脚跟。
1958年,30岁的李兆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与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以整栋楼买卖为主,高昂的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李兆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痛点,率先推出“整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创新策略,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瞬间点燃了市场热情,永业公司的楼盘迅速热销,李兆基也在香港房地产市场崭露头角。
巧合的是,同一年,靠塑胶花发家的李嘉诚也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兴建了一座12层的长江工业大厦。
从这一刻起,李兆基与李嘉诚在房地产领域的竞争正式拉开帷幕。此后的数十年间,他们在香港房地产市场上你追我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新鸿基,李兆基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才能,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1972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标志着公司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李兆基并未满足于此,随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
1981年,顺应香港股市的狂潮,恒基兆业成功上市,李兆基一举集资10亿港币,并在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后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李兆基奋力开拓恒基兆业版图的同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也在蓬勃发展。1979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
斥资6.2亿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商界,李嘉诚也因此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此后,李嘉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将业务触角延伸至美国、加拿大等地,商业版图日益庞大。1987年,李嘉诚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此后便在富豪榜上从未缺席。
在香港地产界,李兆基与李嘉诚、郭德胜、郑裕彤被并称为四大天王,他们各具特色。权威人士评价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恒基兆业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在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李兆基与李嘉诚互不相让,每一个项目的争夺都充满了火药味。他们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土地竞拍、楼盘开发上,还体现在市场策略、品牌塑造等多个方面。
然而,这种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敌对,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推动了香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香港地产行业,将重心转入金融市场。他提出的“一元变八元”理论,即“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
第一关是以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成为他在金融投资领域的重要理念。从90年代初买下日本债券“以一博二”,到新世纪投资来港上市的国企。
再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对投资者的警醒提示,李兆基凭借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多次成功预测股市投资的走向,赢得了“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美誉。
与此同时,李嘉诚在地产、金融、基建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两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并未让他们之间的竞争画上句号,反而在更广阔的商业舞台上继续展开较量。
在金融市场上,李兆基凭借自己独特的投资眼光和精准的市场判断,与李嘉诚在投资策略上各显神通。他们的每一次投资决策,都备受市场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向。
在李兆基与李嘉诚长达数十年的竞争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次“交锋”当属90年代对美丽华酒店的收购项目。美丽华酒店作为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李兆基和李嘉诚都对其志在必得,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收购大战。在这场收购战中,双方各施手段,互不相让。李兆基凭借着自己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果断决策,最终赢得了胜利。
而李嘉诚则因此亏损了150亿,这次失败让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梁子”就此结下。然而,商业竞争的残酷并未掩盖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尽管在商业上是竞争对手,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平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香港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脱颖而出。
他们都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不断开拓创新;他们也都非常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为香港乃至全球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富豪榜的争夺上,多年来李嘉诚一直占据着上风,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宝座,李兆基则一直处于追赶状态。但在2020年2月福布斯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上。
李兆基凭借304亿美元的身价超越李嘉诚夺得榜首。这一刻,李兆基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场漫长的财富角逐也终于有了一次戏剧性的反转。这不仅是李兆基个人财富的胜利,更是他商业成就的有力证明。
2020年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而李嘉诚也在两年前宣布退休,至此,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郭得胜、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全部谢幕,属于香港四大天王的时代彻底终结。
李兆基与李嘉诚的一生,是竞争与成就交织的一生。他们在商业道路上的相互追逐,成就了彼此的辉煌,也共同推动了香港商业的繁荣发展。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商业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尽管他们已经退出了商业舞台,但他们留下的商业传奇和宝贵经验,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香港商业史上的不朽篇章。
如今,李兆基已经离去,但他与李嘉诚之间的“相爱相杀”故事,依然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流传。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竞争并不可怕,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成功并非偶然,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未来的商业道路上,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商业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