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位网友发帖称,3月11日晚,有位15岁的少年,在南太行徒步时走失,当救援人员在12日下午找到这位少年时,其已无生命体征。3月13日,有知情人士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该少年或是因为晚上视线不佳和经验不足,脚底踩空跌落断崖。此外,一位参与救援的陵川天龙救援队队员介绍,第二日找到少年时发现已无生命体征。
图为晋城市陵川县的南太行山脉(图/视觉中国)
多位网友发帖显示,3月11日晚,一位15岁的少年在南太行七星潭一线天交叉口附近走失,当地救援人员进行了争分夺秒的搜救,最后在12日下午于一处断崖底部找到15岁少年,但少年已无生命体征。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上游新闻记者,3月11日下午5点左右,一名15岁和一名16岁的少年到达马武寨村,目的地是抱犊村。由于太阳即将下山,而两位少年又没有专业的照明等装备,有驴友曾劝阻两位少年不要继续往前,但是劝阻无效,两位少年选择继续往前走。在走到七星潭一线天的时候,两位少年走散。16岁的少年在当晚8点左右到达目的地抱犊村,迟迟不见15岁少年到来,且对方处于失联状态,于是打电话报警求助。公安部门人员和救援队人员到达马武寨后,随即开展搜救。3月12日下午4点左右,救援人员在一处断崖底部找到15岁少年,但可惜已经无生命体征。经初步判断,其是在晚上视线不佳和徒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脚底踩空跌落断崖。
“11日晚上,我们救援队和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的人员分成两组,进山展开搜救。”一位参与救援的陵川天龙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当天晚上,救援人员在了解到走失少年大致的行进路线之后,开始展开搜救工作,但直至次日凌晨1点过依然没有找寻到走失少年。由于山高林密、悬崖较多,救援人员撤回。在12日天刚亮时候,救援人员分成四组,继续进山搜救,当日,陵川县古郊乡人民政府也派出人员加入到搜救队伍当中。12日下午5点左右,救援人员终于在一处悬崖下方找到走失少年,“小孩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跌落的悬崖,大概有五六十米高。”据这位救援人员透露,这名少年是2009年出生的。
“我知道这个事,但是我没去(救援),具体情况不太了解。”3月13日,陵川县古郊乡抱犊村一家山庄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事发地距离马武寨村更近,当时是古郊乡人民政府和派出所在组织救援。
“我们参与了救援。”3月13日,陵川县消防救援大队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参与了这次救援,但表示因为涉及隐私,并未透露具体情况。
“有参与救援。”陵川县古郊乡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当时参与了这次救援,但表示自己是值班人员,对当时的情况不太了解。
在关于上述15岁少年徒步发生意外的帖子中,博主们除了表达痛惜之情外,也都作出了安全提醒:户外徒步不是儿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能、经验选择合适的路线,未成年人一定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士的陪同下,参与户外徒步活动,千万别独自冒险。希望参加户外徒步的驴友,切勿轻信“有腿就能走,轻松拿捏”的错误引导。“户外有风险,出行需谨慎。再次警醒驴友,一定要量力而行,最好有经验丰富的人带队。”有博主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杨四海
延伸阅读
18岁少年刚进山就“失联”,救援队直接问其父亲家里有几个小孩
今年春节刚过,刚满18岁的孙亮为了“挑战自己”,背起65斤重的徒步装备,计划用7天的时间走完鳌太线。在设备断电,距离出山口最近只有5公里的时候,他由于选错了岔路口,没能按原计划下山。
幸亏父亲及时报警,让孙亮在进山第10天被救援队找到。他成为了少有的在鳌太线长时间失联后的幸存者,但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反面案例”。
“不要非法穿越,以我为戒。”下山后,孙亮把自己的社交账号简介改为了警示语。攀登过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的他说,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
救援队员在搜寻孙亮途中 受访者供图
进山第一天就“失联”
每次长距离登山或徒步,孙亮都会在出发前告诉父亲自己规划的用时范围,并在下山后第一时间报平安。这次鳌太线徒步,孙亮告诉父亲自己的行程是7天左右。
2月7日,孙亮从山东日照飞到西安,再转车到陕西省太白县塘口镇的登山口。晚上6点左右,父亲孙红利收到了儿子进山前发给他的最后一条信息。
到了第8天,孙红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到儿子的消息。2月15日上午,他焦急地向陕西警方报警求助。当天下午,孙红利从日照驱车赶往陕西。与此同时,远在广东佛山的哥哥在网上发帖向驴友和救援队求助。当地的公益救援队看见后联系了孙红利。
孙亮的徒步装备 受访者供图
2月16日,公益救援队将孙亮失联的消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很快,“18岁男孩穿越鳌太线失联一周”的消息开始在网上发酵。
严格来说,孙亮进山当天就“失联”了——深山里没有信号,手机只能用来看离线地图。一路上积雪很深,风也大,他只能走几步歇一下,每天前进10公里左右。到第4天时,孙亮已经走完了规划路线的60%。
真正意义上的失联,发生在进山的第4天下午,手机没电,充电宝被冻死机。“看不了轨迹就没有方向,这是此次徒步最大的意外。”孙亮说,此前爬雪山时气温也低,但从未遇到过设备冻死机的情况。
“当时确实有些害怕,但是能稳住脚。”孙亮说,失联的点位离出山口更近,加上走过的路更险,他当时心里非常明白,只能往出山口赶,而不能后撤。当天下午风太大,便没赶路,帐篷扎不起来,于是就地在一个石缝里躲了一晚。由于害怕失温,他并不敢睡着。
次日,孙亮顺着河道,往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林场路的方向走。后来,他发生了坠滑,从一座山峰的半山腰摔了下去,人被摔晕,右手骨折。保温瓶、帐篷杆、冰爪、手套等装备都弄丢了。
赶路两三天后,孙亮在距离出山口只有5公里的点位再次出现意外。在走至林场路岔路口“极限二选一”时,他走反了。“如果我走左边,马上就能走出去了,结果我选择了右边。”孙亮说,假如没有人及时来救,他生还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时,陷入绝境的孙亮并不知道救援队已经上山。
一场8万元的付费救援
“家里有几个小孩?”孙红利说,这是救援队见到他后问的第一句话。“人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从他们的语气判断幸存的希望渺茫。”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他当时表示,自己愿意出一些钱,希望对方尽最大能力救援。
2月15日晚,救援队制定出了救援方案,随后赶往太白县。当地村民做向导,加上森林公安,总共40多人,一共分为5个小队,从不同方向进山。
等待救援结果的过程十分煎熬。“去之前没概念,到那边后听人议论,说最好的情况就是残疾。多待1个小时心里就像被小刀多割一下。”孙红利说,那几天,他在晚上会忍不住哭,顶多只能睡着两三个小时。
幸运的是,右拐折返森林后的孙亮依旧在主干道上。17日上午11点左右,在鳌太线2800米营地附近,孙亮闻到救援队点火的烟味,便喊了一声。很快,救援队员走近,确认了孙亮的身份,问他是否接受救援。“接受。”孙亮磕巴着答复。
救援队找到孙亮 受访者供图
“还有没有生命体征?”17日中午,在山下等待的孙红利接到救援队的电话时下意识地追问,对方说“人没问题”,这让他激动不已。
被救援人员找到前,孙亮已经4天5夜没进食,渴了就喝溪水,饿得把随身携带的牙膏都吃了。救援人员扶孙亮下来的时候,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上的面包,“眼珠动都不动”。孙亮和救援人员在山上休整了一夜,次日走了4个多小时,于2月18日中午下山。
18日下午,在当地医院简单包扎后,孙红利带着儿子连夜开车赶回武汉救治。
此次救援的收费行为,在网上引发关注。2月19日,参与救援的秦岭牛马救援队成员在社交平台发表声明,澄清了部分网传言论不实,并证实此次被救援者家属支付了8万元左右的费用。
牛马救援队是由当地一些户外兼职领队和一些救援队的公益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此次救援是他们首次收费。“这是正常价格,而且是和家属谈好了,进山前已支付。”牛马救援队成员向记者介绍,救援的费用分为两部分:其中5万元是他们队伍30多名成员的车马油料、住宿费用,剩余3万元支付给当地其他公益救援组织。
“鳌太线这种时间就是生命的地方,只有付费救援才可以更高效,结果也显而易见,整体推进了救援进度。”牛马救援队的公告称,这次尝试以后,他们将继续推进陕西省山地救援收费模式。
在孙红利看来,付费救援不应该被诟病,花钱办事的效率会更高。“谁都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救援也非常危险。”
18岁少年的独行
今年1月1日,是孙亮的18岁生日,但他的言谈却相当成熟。
孙亮从小由奶奶带大,2023年,上高一的孙亮选择退学。他说,自己小时候成绩还不错,后来沉迷网络,学习就掉队了。“坐在学校也是玩,出来学点别的东西更好。”
退学前,他告诉爸爸自己“读不进去”。孙红利觉得,上学的事不可强求,“只要能养活自己并且不危害社会,都是可以的”。
辍学后,孙亮去表叔开的餐厅端盘子,做了3个月服务员,他觉得看不到希望,申请去后厨学厨师,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在后厨干了大半年后,孙亮开始跟着接工程的爸爸“打杂”。
孙亮在雪地中徒步 受访者供图
孙亮说,退学一年左右,开始感觉到“没有那么自由,没有少年气了”。由于“走的是不同的路”,他跟以前的同学联系并不多。
2024年,孙亮开始接触徒步和登山等户外运动,穿越鳌太线之前,攀登过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和玉珠峰。“我主要的爱好其实是登雪山,目标是做高山向导。”孙亮说,之所以不约队友,是怕成为双方的累赘,打乱双方的节奏。“平时独来独往惯了,一个人徒步也没啥,直接欣赏路边的风景。”
现在,孙亮如果还在上学的话,马上就要高考了。他向记者坦言,如果有机会上大学,还是想去上大学。“偶尔也会羡慕以前的同学,因为我缺少青春的那一部分。”
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
《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7年夏季,5年内鳌太线上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46人。2018年,陕西眉县、太白县政府联合发布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的公告。
“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孙亮在总结自己的生死经历时发出的这句略带哲思的感慨,被很多媒体引用。
住院第3天,做完骨折手术后,孙亮一个人在医院休养,孙红利每天上午会过来看望。劫后余生的孙亮皮肤黝黑,但精神状态尚佳,连续三天开了三场直播,解答网友们关心的问题。
图为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网上对孙亮的行为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包括浪费救援资源、博关注。“还有人认为我是故意为之,精心策划好的失联,为了博流量‘起号’。”为了减少焦虑,他尽量不看网络评论。
“受到社会关注、上热搜,完全是不可控的。”孙红利也为儿子在网上的遭遇感到不平。同时,他表示,“事情已经发生,该付出的已经付出了,现在发酵得很厉害,直播澄清一下也没问题。”
3月1日晚,央视《新闻周刊》选择的“本周人物”是孙亮,主持人提到,“选择他,或许是从反面的案例来解读如何说‘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似乎是强调某种英雄气概,但明知山不让进却偏要进山,这就不是什么英雄气概了,而是各方都可能付出代价的行为。”
孙亮说,他在休养好之后,还将返回事发地,接受违法穿越的处罚。近日,在与孙亮直播连线时,为了避免变相宣传穿越鳌太线,当地参与救援孙亮的队员已不愿过多提及“鳌太”二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