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7500亿债务,每天光利息就高达1.5亿!
如果换算成每秒钟,眨一下眼、喝一口水的时间,几万块钱就已经没了,花得比烧纸还快。
那么7500亿的负债到底有多夸张呢?就算大多数企业拼命折腾,也很难见到这么大的数字!
而作为我国第二大民企,海航集团偏偏就有这样的能力。
到了2021年,经过创始人陈峰的一路“疯狂扩张”,这个曾经能与华为抗衡的集团终于跌入了破产深渊,风光不再。
欠下7500亿巨款,创始人被捕,股权清零,曾经辉煌无比的海航集团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呢?
陈峰
海航帝国的崛起
1993年,两个年轻人——陈峰和王健,带着从银行借来的1000万,在海南岛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尽管1000万在当时已经不算小数目,但对于航空业来说,连一架飞机的翅膀都买不起。
当时的航空业可不是随便就能涉足的领域,一架飞机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对这两个刚从航空系统出来的年轻人而言,简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不过,陈峰脑子灵活得很,他并没有盲目去买飞机,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找到银行,信心满满地说道:“飞机我来租,资金你们借给我,赚了钱咱们一起分。”
这话听起来像是“空手套白狼”,但银行居然没拒绝。
或许是因为看到了航空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又或者是被陈峰那股自信打动,银行最终同意了这笔交易。
这笔关键的启动资金为海南航空的诞生和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后来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陈峰的操作堪称“资本魔术”,他凭借独特的策略,租来了第一架波音737,然后将其抵押,顺利从银行拿到贷款,买下了第二架飞机。
就这样,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借钱买资产、再借钱买更多资产”的方式,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这种资金运作模式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变大,但每一次借贷和抵押都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让公司彻底垮掉。
到了2017年,海航的飞机数量已经多得让人瞠目结舌,账面上的资产更是达到了万亿级别,一度超过了当时的华为。
陈峰用一招“空手套白狼”的技巧,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赚取了巨额财富。
然而,这种杠杆操作虽然带来了惊人的收益,却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高负债意味着每一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利息和不断攀升的债务压力。
海航的负债率一度高达72%,试想一下,如果你每月收入1万块钱,却欠下了7200元的债务,光是还利息就够呛。
每天醒来,背负的债务就像一座压在心头的大山,随时可能将你压垮。
2015年,国家推出了“走出去”政策,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海外投资。
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陈峰的注意,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带着银行的授信开始了他的“走出去”计划。
不过,陈峰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
国家原本希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去海外投资、合作,而陈峰却将其变成了疯狂的“海外扫货”,把钱撒向世界各地。
短短两年时间,海航花费了450亿美元,约合3100亿人民币,买下了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资产。
从希尔顿酒店的25%股权,到全球金融中心最繁华的写字楼,陈峰毫不犹豫地签下这些交易。
甚至连德意志银行的股份,他也毫不迟疑地完成了收购。
此时的陈峰,像一个挥金如土的帝王,在全球市场上疯狂抢购,任何看中的资产都想据为己有。
那时的海航,早已不是一家普通的航空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几乎涉及所有行业:酒店、金融、房地产、零售等,应有尽有。
陈峰的“帝国”扩展得如此迅猛,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可惜的是,这一切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座摇摇欲坠的债务大山。
这个金融帝国的基础,本应是稳固的资产和合理的资本布局,但实际上,它更像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因巨额债务而崩塌。
陈峰的收购策略看似充满远见,并非完全没有逻辑。
他试图通过收购知名企业和优质资产来提升海航的品牌价值,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获得更多融资机会,还能加速海航向跨行业帝国的转型。
然而,陈峰显然忽视了并购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高昂的收购成本、复杂的整合过程以及不同市场中的潜在风险,都让海航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到了2017年,海航的总资产突破了1.2万亿,业务覆盖了22个大行业中的一半以上,几乎触及各个领域。
那时的海航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商业巨星,风光无限,谁看了都会羡慕。
负债7500亿,创始人被带走!
海航问题的核心在于其惊人的72%负债率。
想象一下,巨额的利息支出就像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着海航的利润,使其几乎无法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即便账面上看似雄厚的资产,但高负债带来的财务压力却在悄然侵蚀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帝国。
陈峰的“走出去”战略,原本是为了拓展海航的全球版图,却无形中加大了公司的风险。
疯狂的海外并购不仅耗费了海航大量资金,还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挑战和整合风险,最终导致海航的运营效率逐渐下降,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尤其是这些资产横跨多个行业和国家,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使得海航难以专注于核心业务,效率大幅降低。
更麻烦的是,海航的资产负债结构完全错配。
尽管账面上看似拥有万亿资产,但实际上可随时调动的流动资金却少得可怜。
与此同时,短期到期的债务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时刻压得海航喘不过气。
2017年,银保监会出台了严格的政策,专门加强对海外授信和风险的监管。
这对海航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等于是釜底抽薪。
过去依赖海外融资的海航,突然发现融资渠道被严密封堵,资金链断裂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那些曾经争先恐后为海航放贷的银行,如今都对其避之不及。
海航的崩塌,内部腐败和挥霍无度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陈峰的儿子陈晓峰,奢侈的生活方式早已超出了正常企业继承人的范畴,公款挪用、家族资产私用,似乎把海航的财富当作了自己的提款机。
公司高管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效仿,贪污腐化,企业管理彻底失控,海航的利益和发展被他们抛在一边。
更为致命的是,2020年的疫情让海航的命运彻底走向崩溃。
全球航空业遭受重创,海航不得不以低价贱卖资产来维持生存,这种无奈之举无疑加速了它的崩溃。
2021年,海航集团终于走到了破产重组的边缘。
曾经辉煌一时的航空帝国,终究未能承受住过度扩张和高负债的重压。
同年9月,陈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
这位昔日的商业奇才,最终跌入了自己亲手打造的深渊。
2023年,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巨头集体亏损。
而春秋航空却狂赚近23亿!
这一数字背后,是精细化运营和严格成本控制的强大驱动力,技术创新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提到春秋航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张便宜到让人怀疑人生的机票,每次总能引发热议。
没有免费餐食饮料,行李托运要收费,甚至拆掉了飞机厨房,只为多放几个座位。
有人戏称它是“空中绿皮火车”,这背后离不开春秋航空创始人王正华的“抠门”精神。
他那件西装穿了整整二十年都不舍得换,出差时自己带泡面和榨菜,甚至一度考虑在飞机上设置站票。
这位看似怪异、以节俭著称的亿万富翁,凭借着极致的精打细算,将春秋航空打造成了中国最赚钱的航空公司,真是让人既哭笑不得,又佩服不已。
春秋航空的成功和海航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精打细算、稳步前行,另一个疯狂扩张、冒险过头。
王正华的“抠门”并不是那种小气吝啬的“扣”,而是深思熟虑的精打细算。
他省下的钱,几乎都用在了员工待遇和飞行安全上。
说到飞行员,春秋航空的飞行员薪资比同行高出20%以上,普通员工的薪资也比同行高10%。
王正华认为,要让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就得让员工觉得这是自己的家,这样才能有归属感和责任心。
因此,在春秋国旅和春秋航空的股改过程中,王正华毫不犹豫地将大部分股份分给了公司高管和老员工。
他常说:“只有大家都有钱,才能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司规模的扩张,更注重员工利益和企业文化建设。
而在飞行安全方面,王正华更是严格要求。
即使一路压缩开支,他也坚持使用最先进的飞机和设备,确保飞行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英,力求每一架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都万无一失。
春秋航空的飞行安全纪录,连续飞行300万小时无事故,因此荣获了民航局的“飞行安全三星奖”。
这并非易事,背后是王正华亲力亲为的细致和对安全的绝对重视。
王正华通过低价机票的方式,让更多普通人也能享受到飞行的便捷,尤其是让农民工也能坐得起飞机回家过年,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
王正华不仅是低成本航空的先锋,更是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者。
王正华用他的“抠门”,不仅让春秋航空走向成功,也为中国的航空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让飞行自由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参考信源
证券日报,2012年12月27日,《陈峰玩转资本20年海航资产增加3万倍》
中国经济网,2015.08.21,《陈峰举债玩资本成瘾?4年310亿收购催肥渤海租赁》
界面新闻,2023-11-21,《原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被罚600万元,两年前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中国企业家杂志,2024-07-14,《最“抠”老板,“省”下一个百亿帝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