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王雁代表的一番话戳中了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痛点。
她认为,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规避法律风险,不遵循不超过10%用工比例的规定,将正式工该干的活推给了“临时工”,实现了“用人不养人”目标。
劳务派遣,原本是为了实现企业灵活用工需求,满足业务增长、临时增加人手需要,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一方面为更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但现在很多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成为最终目的。
同时,劳务派遣大量出现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书记员、城管协管员、辅警、基层政府部门文职岗位。
一旦出现工伤或者劳动纠纷,用工单位和派遣公司就彼此“踢足球”,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那么,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究竟能给企业省下多少钱?
正式员工的高额工资、全额社保、车补、饭补、大额奖金等都是成本。
而派遣工呢,最低基数的社保、和最低工资标准持平或者稍高于的工资,各种补贴基本没有,其他福利很少,每两年签一次合同,只要工作失误随时有被退回风险。
劳动合同短期化、同工不同酬、工伤赔偿难,被称为劳务派遣的三大痼疾。
虽然知道不公,但很少有派遣用工会用法律武器对待不公正的待遇。
不过,派遣用工一多,这对劳动者本人和企业都是伤害。
对于劳动者,拿着最低工资干着最累的活,企业归属感很低,最关键的是社会地位很低。
对于企业,员工归属感低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离职后各种仲裁、诉讼无疑会降低企业形象。
所以,王雁代表提出,加强对派遣公司的监管,“让劳动者更有尊严的工作”。
这要看后期企业和派遣公司会如何去执行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