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鸿东
1
窗东坐落于东坑湾北岸,这座滨海村庄不仅承载着闽南渔村的历史记忆,更因民国时期厦门商界领袖洪晓春的传奇人生而闻名遐迩。
洪晓春(1865-1943),名鸿儒,字晓春,号悔庵,其人生轨迹堪称近代闽商精神的生动注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以廪生身份考取同安县学,宣统元年(1909年)更获举孝廉方正。或许因洞悉清末动荡时局,这位传统儒生毅然转型,在商海中开辟新途。凭借诚信经营与家国情怀,他逐渐积累财富声望,终成民国时期厦门商界执牛耳者。
作为1921-1926年间连任三届的厦门总商会会长,洪晓春对城市现代化进程贡献卓著,如在1926年中山公园兴建之际,独资捐建“晓春桥”,如出资兴建窗东小学,参与兴办刘五店光华学校、马巷毓秀女子学校等。
抗日战争时期,洪晓春积极参加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被选为劝募部部长。他除继续领导商运工作外,还带头捐款,动员爱国商人输财救国,支援前线。1938年厦门沦陷后,洪晓春不愿当日本“顺民”,流亡海外。他在马六甲被捕后,宁死拒不书写悔过书,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直到日本投降,他才从集中营获释回到厦门。
当你深入了解厦门的乡土历史时,不可能不知道洪晓春这位爱国儒商。
2
早就想去窗东走走,这念想在心里盘桓了许久。
去年九月,遍寻翔安各村名厝,意外听闻窗东藏有一处沁香小筑,是厦门民国大乡贤洪晓春先生读书处。这则消息如同投进心湖的石子,激得我当即决意探访。于是择了个晴好的秋日,踏着晨光便往窗东去了。
打个车,直奔村中央,最早见到的是古朴庄肃的洪氏宗祠。站在宗祠门口,往前一步,花岗岩门槛已磨得发亮,抬头一望, 屋顶的吻兽在阳光中微微泛着反光,门口则不时有阿婆捻着香进进出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门口的六对旗杆石,其中两对竟有四方形的基座,显得非常宏伟壮观。顺着宗祠右侧的道路往前徐行,不一会儿即可路过洪晓春民国十年捐建 的窗东学校遗址——如今虽改作幼儿园,门头女儿墙上的雄鹰展翅浮雕仍可透出旧时的精神气象。
几经周折寻到了小巷中的进士第,不料却朱漆大门紧锁。正踌躇间,瞥见对面一道坍塌的土墙边,有位老先生正在躬身拔除杂草,便向其问路。老人听闻“沁香小筑”四字,颔首微笑着,手指村西:“前行,快至水塘处,左拐,新刷白墙那座便是。”
终于得见沁香小筑真容。这座两落闽南大厝虽经修葺,仍葆有几分清雅气韵。天井里种着一些花草,据称原来曾有方亭。洪晓春的曾孙——一位八旬老翁正倚在廊下晒太阳,听我问起“阿祖”旧事,布满沟壑的脸上漾开笑意:“阮阿祖是文化人,这古早厝在过去,曾经是读册的地方......”
昔日的书香味果然在墙色黄旧的壁堵间觅得旧迹。“松风竹寒”四字灵动飘逸,“乐道”“遵德”“崇简”等箴言则隐现儒学气息,敦雅墨书穿透百年光阴,至今浓黑醒目。最奇的是右厢外墙,竟存着列自左而右的竖排题壁,具体内容为:
庭前樹盡手中栽,先後蘤分幾番開。
巢鳥恋雏驚不起,野人思酒去還來。
自拋官與青山近,誰訝身為白髮催。
門外尋常行樂處,重重履跡在梅苔。
小隱西亭為客開,翠蘿深處徧青苔。
林間掃石安棋局,巖下分泉遞酒杯。
蘭葉露光秋月上,蘆芲風起夜潮來。
湖山繞屋猶嫌淺,欲棹漁舟近釣臺。
辛卯季冬偶筆
壁书诗文考源尤为精妙,前八句撷取晚唐李频《题张司马别墅》的山林逸趣,后八句化用李郢《钱塘青山题李隐居西斋》的隐者幽思。虽存在细微调整,两首诗经过珠联璧合后竟成崭新意境。这般跨时空的诗文重组手法,在闽南传统民居装饰中堪称稀品,既显露出书写者对唐诗的熟稔,更暗藏其突破窠臼的创新意识。壁书内容,表达了洪晓春弃儒从商的一些内在心迹。
经题款钤印考辨,此壁书确系洪晓春青年时期真迹。落款处两方钤印,一为“洪鸿儒印”,二为“晓春”。据光绪纪年与干支对照,题壁时间当在光绪十七年辛卯(季冬为1892年2月左右),时年27岁的洪氏尚未开启商海征程,仍以儒生身份浸润诗书。壁书采用了从左到右的书写方式,这种作派竟早于新文化运动23年之久,足以体现洪晓春当时在思想上的开明与时尚。
3
沁香小筑洪晓春真迹壁书左侧是一幅壁画。壁画中画的是松下两老者,其中一老者伸腰张嘴,另一老者端坐着,由于画面较为模糊,不知其意。落款为:“辛卯季冬之月画此以应晓春二兄大人法政(正),洪承金涂。”
考其款识,壁画作画时间是“辛卯三月”,也就是光绪十七年农历三月。作画者洪承金或是洪晓春族中昆季。耐人寻味的是,此画创作时节恰与相邻壁书的翰墨留痕大约同期,只是略为早些,当是先图后书,刚好将兄弟二人的笔墨酬唱凝固在砖石之间。
近日,我以画中老者伸懒腰、张大嘴的特征,渐渐悟得壁画的内容,原来是闽南民俗画四快图中的打喷嚏,另一位老者当是掏耳。四快图是一种在闽南石雕、壁画中不时可见的一种绘画主题。所谓“四快”,指掏耳之酥、搔背之痒、捉虱之爽、喷嚏之畅(也有以为是打呵欠)。如是,厅堂左侧壁画应该就是四快图的另两快,搔背与捉虱。
这般俚趣盎然的题材自南宋便曾入画题。南宋莆田著名词人刘克庄还因此画题撰写过一首名为《四快图》的诗,诗文具体如下:
一人筅耳手不住,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余鼻久塞耳骤聋,虱无附丽头已童。惟背负暄觉奇痒,麻姑之爪未易逢。吾闻气泄如堤溃,枕高唾远道家忌。且留眼读养生书,莫将身试快意事。
这是一首诙谐幽默的古诗。诗中写到了前述的四种生活中的快事(筅耳、抓痒、理虱、喷嚏),但诗末的意思却是:“且留眼读养生书,莫将身试快意事”,与建筑装饰画中四快图表现的道家哲理似有相悖之处。据此可知,四快图当为他人所画,且其渊源或可上溯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4
窗东“沁香小筑”左侧边门,门楣有“沁香小筑”四字题刻,其落款为“光绪辛卯 笑山书”。与前述的清末壁书壁画,落款时间相同。“笑山”是谁?却令人不解!我问何丙仲兄、陈秋波兄,皆认为是苏笑山。
“笑山”身份考据目前存疑点有二:其一,落款与同光时期厦门画家苏笑三(1864-1938)名讳存“三”与“山”之别;其二,查证现存苏笑三书画作品题跋,尚未见“笑山”别号之实证。
据《厦门美术志》载,苏笑三,本名苏元,字笑三,晚号梦鹿山樵,清光绪十八年(1892)方中优贡。其艺术活动时间与题刻年份基本吻合。考其生平轨迹,光绪年间确在厦门从事艺术创作,且字号系统含“笑”字元素,虽与题刻“笑山”存在一字之差,然综合时间、地域、职业三重要素,此款识极可能指向苏氏。至于名讳差异,或因题刻时字号使用惯例不同所致,待证。
沁香小筑的“沁香”两字,应该是用了“嚼梅咽雪”的典故。我在明代张岱《夜航船》一书中看到过这个典故。书中写道:“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典故的意思是,有位铁脚道人,非常喜欢赤脚在雪中行走。每当兴起之时,他便会大声朗诵《南华·秋水篇》,并嚼着满口梅花与雪一同咽下,口中说道:“吾欲寒香沁入心骨。”这是一种值得反复玩味的超凡脱俗的诗意哲学。我万万没想到,洪晓春先生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
先生不是儒商,实商儒也!
“沁香小筑”的题刻与建筑同期存留的壁书《题张司马别墅》《钱塘青山题李隐居西斋》及壁画《四快图》,共同构成了解读小筑营造者洪晓春隐逸志趣的关键物证。这批遗存不仅印证了晚清闽南文人的审美取向,更为研究地域性书斋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样本。
离开沁香小筑时,我在天井中默然许久!翔安古厝众多,此厝最为文气,即使若干残墙遗存,已孔窥当年一斑!
全名单发布!翔安这些个人和集体获表彰
毛不易翔安开唱!周杰伦也要来,3月还有这些演唱会→
编辑\林鸿东
一校\蔡佳怡 二校\王妍
一审\任旭萍 二审\朱毅力 三审\陈兴
翔安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