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融媒体记者 李影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文旅产业”成为热议焦点。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建言,政策支持、科技赋能、消费场景创新、乡村振兴融合等议题高频亮相,勾勒出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激活文旅新动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求创新消费场景、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并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包括非遗进商圈、研学旅游国际化、音乐节审批优化等18项举措,推动文旅业态多元化发展。
例如,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亮点。政府鼓励非遗展演进景区、进街区,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如李子柒复出后非遗故事的热度,以及“春节”申遗成功后的文化传播实践,均成为地方文旅出圈的重要抓手。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文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等建议,为企业创新注入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吴国平提出,通过《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文旅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
科技赋能智慧文旅,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成为两会代表共识。吴国平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催生“新质生产力”,如无人机烟花秀、虚拟旅游场景等创新应用正重塑游客体验。多地已推出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如北京元宇宙图书馆、敦煌数字孪生项目等,通过AR导览、AI交互提升服务效能。
政策层面,《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与旅游业结合,覆盖80%的A级景区智慧化改造,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定制个性化路线。但吴国平也指出,当前科技应用仍处初级阶段,需加强数据整合与场景开发。
消费升级驱动业态创新,国潮与银发经济成亮点
文旅消费呈现“从量到质”的转型趋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冰雪经济、银发康养、国潮文创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例如,哈尔滨亚冬会带动冰雪全产业链发展,银发文旅专列、夜间文博场馆开放等举措精准对接老龄化需求。
国潮文创则迎来政策加持。国务院明确支持开发中国审美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等联名产品,推动博物馆文创成为“国潮主力军”。2024年山西省依托《黑神话:悟空》IP实现文创销售额12亿元,同比增长43%,印证了文化IP的跨界潜力。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破解同质化难题
乡村文旅被定位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余村案例成为典范:通过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游与竹产业,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的转型,并引入青年创业基金和“全球合伙人”计划,激活人才与资本活力。
针对乡村文旅同质化问题,吴国平提出“在地化”策略,强调挖掘地方独特性。例如,贵州“村超”、泉州簪花体验等通过文化IP与在地资源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国际视野下的“请进来+走出去”战略
入境游政策持续优化,中国与26国互免签证、54国过境免签,2024年入境游客达1.3亿人次,消费总额增长77.8%。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建议,允许免签游客多次往返内地与港澳,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联动。
同时,研学旅游国际化成为新增长点。2025年入境研学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元,吸引外国游客参与非遗体验、古建探秘等活动,助力中国文化对外输出。
2025年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既得益于政策红利与科技赋能,也面临同质化竞争、服务品质不均等挑战。未来需强化市场监管与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同时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推动文旅从“流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跃迁。正如代表委员所言,“这是一个不缺消费者、只缺好产品的时代”——唯有深耕文化内核、拥抱科技变革,方能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网、中国网、人民网等
责编:李影
审核:刘坤
监制:王占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