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国产车在俄罗斯不香了?这两天俄罗斯拉马克汽车防腐中心,公布了一份报告,矛头直指这两年在俄罗斯爆火的中国汽车。
该中心认为,有些中国车不到两年就开始生锈,连车壳都没做好防腐处理,这事一出俄媒直接开炮,说咱们的车容易生锈,寿命不到德系车的一半,看上去我们的国产车这次是在国际市场上丢脸了。
国产车企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俄罗斯本土的汽车工业到底表现如何?
锈住的不仅车,还有脸面
近年来,我国汽车可谓是风风火火地走向了世界,成功取代欧美其他品牌,成为俄罗斯市场的红人,市场占有率一度冲上68%。
可没想到风水赚的太快,还没等我国车企从庆祝中回过神来,俄罗斯的防腐研究中心就向中国汽车开炮了。
认为有些中国车使用不到两年就开始生锈,部分车金属外壳根本没有做足防腐处理,生锈门事件一出,俄罗斯媒体瞬间炸了,不少俄罗斯网友也开始蹭热度纷纷出来吐槽。
《AUTONEWS》直接拿数据说话,他们调查了17个我国汽车品牌,有5个品牌的车辆在俄罗斯的气候条件下两年不到就出现了明显的锈迹。记者还特意和欧洲车做了个对比,指出我国汽车的耐腐蚀性能不到欧洲车的三分之一。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车容易生锈,寿命不及德系车的一半,这个结果着实是让我们的国产车有一些尴尬了。
可能有读者会说,俄罗斯冬天冷得吓人,路上撒盐化雪,腐蚀性的环境本身就是车辆终结者,这种恶劣条件下自然不能对车辆有太多的要求。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欧洲车面对的也是同样的环境,这么比较下来那些欧美汽车确实比我们的车耐打一些。报告显示欧洲汽车的金属使用寿命普遍能达到12年,加上防腐涂层后可以延长到22年,这样的数据可能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
而且生锈是中国车的通病,长安的原漆车型后备箱生锈严重,而且锈迹从内往外扩散,让人防不胜防。
日本车表现的也不怎么样,本田飞度和思迪的底大边和后轮拱成了重灾区。相比之下美系和德系车的生锈问题就少得多,德系车在车身空腔加入了注蜡工艺,车子的防锈性能立马提升好几个档次。
为什么咱们的车就这么容易生锈呢?其实也绝对不能将锅全都甩到质量身上,网友们认为的环境的确是凶手之一,俄罗斯冬季漫长,撒盐化雪是常规操作,盐水对金属的腐蚀性极强。
我国虽然南北跨度也不小,但高寒天气下的用车情景确实比俄罗斯要温和不少,而且我们国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比俄罗斯不知道要先进多少。
很多对于车辆不友好的问题,都被我国强大的市政能力给掩盖了,当然也得承认,我国部分车企为了控制成本,确实选用了抗腐蚀能力较差的单面镀锌钢板或普通冷轧钢板,工艺上也有所欠缺。
有的厂家为了节约成本,简化了车身制造喷涂的步骤,减少涂装层数或者直接省掉预处理环节,这些也导致了防锈性能直线下降。
国内的车企拼命卷配置、卷价格,却忽视了一些关键细节,同样是面对极寒条件,德系车不仅考虑了材质,还经过了本地化改造,而我们的车可能还停留在凑合能开就行的思维里。
咱们的车需要提升的空间确实还有不少,不光要提升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的质量,还得在防腐、防锈这些细节上下功夫,不然这脸真是丢出国门了,而且口碑一旦崩塌,再想让口碑回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俄罗斯造车55年
俄罗斯人对于汽车的要求如此之高,那么俄罗斯自己的汽车工业发展得怎么样呢?
俄罗斯的汽车工业起步可不晚,1970年苏联的第一辆VAZ-2101轿车下线,苏联老百姓的汽车梦就已经圆了,不过苏联汽车也是典型的山寨大王,VAZ-2101就像一台被魔改过的意大利菲亚特,底盘加高、门锁加固、发动机换成铸铁的,硬是整成了铁疙瘩。
不过这车虽皮实,但小毛病一箩筐,跑修理厂成了第1批车主的常态,1980年《真理报》上直接吐槽,说七成的新车在保修期内就得返修。
此后几十年俄罗斯汽车工业陷入了停滞,计划经济时期汽车工业投入少得可怜,创新不足,苏联解体后情况更是一团糟,黑恶势力横行,零配件市场一片混乱。
21世纪刚开始时,雷诺-日产的进入似乎给俄罗斯汽车工业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很快地缘政治的变动又把节奏打乱了,由于缺乏关键技术,俄罗斯的汽车工业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今距离俄罗斯第1辆民用汽车下线已经过去了55年,俄罗斯汽车工业依旧没造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产品,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本土供应商只能生产些螺丝螺母。
自主研发平台架构缺失,虽然这些年来磕磕绊绊生产了3000万辆车,却依旧在低端市场徘徊,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头一份.俄罗斯好歹也是发达国家,人均GDP都过万美元了,生产的竟然还是低端车型。
所以在这方面我国比俄罗斯还真是强上不少,虽然我们的汽车工业起步比俄罗斯晚上不少,但这些年我们在摸索中前进,也终于在新能源车领域,成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大国。
除了工业基础薄弱之外,俄罗斯汽车工业还面临一个人才流失的问题,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更愿意投身IT行业,进工厂成了很多人心中最差的选项。
生产线上的技工平均年龄都快50岁了,新鲜血液严重不足,我国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则显得更有前瞻性,不少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俄罗斯汽车工业的停滞不前,也给我国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我们的车企不仅要考虑价格优势,更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本地化适应性。技术上的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识不到差距。
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到底如何呢?在全球市场上,我们的车企能否真正跑起来?
出口增多,但我国车能否真正跑向全球?
总体来说这两年我国的汽车出口是逐渐向好的,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640.7万辆,同比增长22.8%。
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咱们的车都开始大批量地走向国际市场,在俄罗斯我国品牌直接占领了大半壁江山,哈弗、奇瑞、吉利这些名字,已经成了俄罗斯大街小巷的常客。
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这次爆发出了生锈门,就给国内的车企敲响了警钟,卖的好是一方面,能站得住是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在质量和技术上的暗疮还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现在暴露出问题来是好事,至少我国车企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有些车企已经在黑龙江漠河建立了极寒试验场,专门测试车辆在极寒条件下的表现。
还有的车企直接和俄罗斯本土的研发机构合作,针对当地的气候和路况做技术升级,这些举动就十分高明,走到海外市场可没有国内的政策支持。
一切都是真刀真枪的硬碰硬,俄乌战争早早晚晚都不会结束,留给我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窗口期不会特别长,只有真正在质量和细节上做到位,才能确实将中国品牌深深的印在俄罗斯消费者的脑海里,也让我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我们的竞争对手早已不是其他国内车企,而是那些已经在技术、品牌和市场适应性上非常成熟的国际大厂,特斯拉、大众、丰田这些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了多年的市场经验和用户基础。
而我们有些车企可能刚刚迈出第一步,全球市场的游戏规则更加复杂,从关税、政策到环保法规,各个国家的标准都不尽相同,这必然对我们车企的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我国车企这两年表现的还是比较不错的,但要想真正跑向全球,我们的车企还需要在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战略,深化与各国的合作关系。
还要强化海外综合服务体系,销售和售后服务必须先行,上汽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不仅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还开设了金融服务公司,为当地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然我们的车企还得有抱团出海的意识,不能将国内的竞争意识带到国外去,毕竟市场不同了,我们要把朝鲜竞争对象的眼光放长远一些,借助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平台共享海外资源,形成海外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