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一直保持着一张截图,截图内容是一篇帖子,问全国一二线城市中你最不喜欢哪个城市?
其中,说不喜欢成都的数量,断崖式领先于其他城市。
不喜欢的理由,省外的人多是说反感营销,川内的人则认为发展靠吸血。
但我要说的是,成都是在一条没有选择的路上做选择,拿了一手不完美的底牌,打出了超预期的答卷,甚至可以说创造了一个西部的发展奇迹。
成都能发展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人这辈子所做的决定,表面上是自己在选择,实际上我们没有那么多选择。
所有的前提条件摆在那里,资源、能力、出身、智商、颜值、性格等等,我们能做到最好的,只不过是尽可能在这些自己拥有的条件中,组合出最利于自己的选项。
不是每个人都含着金汤匙出生,人是如此,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
很多人喜欢高高在上指责,成都爱营销、靠吸血,却完全忽略了成都或者说四川的基础资源和机会条件。
当京津冀依托创新驱动引领区域协同新格局,当长三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串联起世界级产业集群,当珠三角借力港澳打造开放高地,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成都,既没有大江大海的航运便利,也缺乏直辖市的政策红利。
和一线城市、沿海城市,比产业,比经济,怎么比,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说怎么比?
一个位处西部,不沿江不靠海的城市,所谓的成都营销、吸血,我认为这是成都面困境的清醒、突破边界的勇气。
成都只不过是是基于自身条件,做出了一个最有利自己发展的组合,并且努力做到最好罢了。
当沿海城市可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时,西部城市必须主动发声。
成都的营销,本质上是突破地理封锁的生存策略。
整个中西部地区,不乏有比成都适合营销的城市,但是却没有城市能做到成都的营销效果。
从熊猫IP到美食之都,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到新经济策源地,从《王者荣耀》到《哪吒》系列IP。
在质疑声中,成都交出了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突破300家,GDP全国排名第七的成绩单。
同时,航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三,中欧班列开行量保持全国第一,这座未被地理眷顾的城市,用敢为人先的勇气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嘲笑也好,讥讽也罢,成都的的确确做到了夹缝中求生存,依靠营销带动的城市的发展。
至于吸血,如果说外省不了解情况的话也就算了,川内的人说如今成都发展靠吸血,的确过于情绪化。
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此消彼长的问题。
你们回想一下十多年前,成都还没有如今这般城市规模的时候,川内其他城市发展起来了吗?
没有资源,没有条件,做不到雨露均沾,区域经济的突围需要培育核心增长极。
以前没有选择,很多人外出务工,一年甚至几年回不了家。
把成都发展起来,起码给了很多人一个留在川内的选择。不只是川内,甚至是给了整个西部一个离家近的打拼选择。
比起沿海城市,比起一线城市成都是差的很远,但成都的意义并不是要和他们比,而是在从0到1,让大区域的人起码在西部多一个可以相对不错工作,可以相对不错生活,可以相对不错定居的选择。
起码有了一个,留住人口,留住财富的底气。
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绿道串联起2400万人的生活,当成德眉资同城化打造千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当成渝双城经济圈重构着西部发展版图。
无一不说明,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集中突破比平均用力更能创造发展奇迹,成都模式或许不完美,但确实是内陆城市逆袭的最优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