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梦君
编辑:大梦君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道: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疾病,而我们的病症叫‘必须更好’。”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较十年前增加48%,中国职场人中76%存在“隐性倦怠”。
当“狼性文化”包装着自我剥削,当“躺平”被污名化为懦弱,韩炳哲尖锐指出:
“功绩社会的人们,正在用自由的幻觉给自己戴上镣铐。”
01 自我剥削:藏在勋章下的精神镣铐
1961年,哈瓦那的海风裹着咸腥,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甲板上散落着威士忌酒瓶。
他的手指因常年握笔肿胀变形,打字机“咔嗒”声像生锈的齿轮啃咬神经。即使宿醉到视线模糊,他仍强迫自己完成500字日课,直到墨水在稿纸上晕染成血痂般的污渍。
《流动的盛宴》里,他颤抖着写下:“我像驯兽师鞭打狮子般驱赶自己,直到创造力枯成撒哈拉的河床。”(注:撒哈拉沙漠的河床终年干涸,喻指创造力彻底枯竭。)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凌晨两点修改第8版PPT,瞥见朋友圈有人晒出“凌晨健身打卡”,胃部突然痉挛;
周末陪孩子游乐园,手机弹出工作消息时心跳漏拍,仿佛被看不见的绳索勒住咽喉。
福柯曾预言:“规训社会的监狱变成了透明玻璃,我们微笑着给自己上锁。”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也在被重写——那只啄食肝脏的鹰,化作手机里永远99+的待办提醒。
韩炳哲称此为“积极暴力循环”:“我们通过自我施压获得短暂多巴胺,如同饮鸩止渴。”
你看,最无情的压迫者,往往戴着我们的面具
当自我剥削被奉为勋章,另一种更隐蔽的暴力,已在数据与算法的裹挟中悄然蔓延……
02 积极暴力:多巴胺时代的集体中毒
特斯拉工厂的日光灯管嗡鸣如蜂群,流水线上方猩红的电子标语闪烁:“睡觉是可耻的”。
2018年某个凌晨,马斯克在推特坦承:“每周工作120小时后,我听见机器在说话。”
能量饮料罐在硅谷办公室堆积成扭曲的金属森林,蓝光屏幕映出一张张瞳孔涣散的脸——像蒙克《呐喊》里那个捂住耳朵的人,嘴里却喊着“我还能再战”。
——你是否也陷入这场狂欢?
地铁通勤时刷完30条“碎片化知识”,大脑却像塞满棉絮;
深夜蜷缩被窝,手指机械地滑动短视频,眼皮沉重如铅,却恐惧于“错过重要信息”的虚空。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警告:“当你凝视欲望,欲望也凝视着你——而现代人的欲望是被数据驯化的困兽。”
韩炳哲将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化地狱”:“当所有人都高喊‘更快更高更强’,异议者便被贴上‘失败者’标签,这是21世纪的精神绞刑架。”
我们跑赢了KPI,却把灵魂抵押给永不停歇的跑步机。
03 消极自由:在时光裂缝豢养月光
2023年,瑞典科技公司Shortcut(来源:北欧劳工组织报告)试行“四小时工作制”——员工抑郁指数下降40%,创造力反升57%。
CEO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我们解雇了KPI,却聘用了月光。”
与此同时,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发起“职场休眠实验”:每天17点强制关机,带团队在杭州茅家埠观察“荷叶接水的弧度”。
三个月后,产品迭代周期缩短20%——强制关机不是懈怠,而是通过“神圣停顿”回收生命主权,最终实现效率跃升。
哥德堡的冬夜,极光在四小时工作者的窗外流淌,像上帝失手打翻的荧光颜料;
杭州的雨声里,程序员们第一次发现——雨滴敲打荷叶的声响,与代码报错的提示音截然不同。
韩炳哲提出“神圣的停顿”:“这不是懒惰,而是对生命主权的回收。”
减速,有时才是抵达终点的最短路径。
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在当代可译为
“允许待办清单留白”。
04 与时代暴风雨温柔对峙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生存的意义》中诊断:
“当代抑郁是对过度积极化的免疫反应。”
就像深海鱼因适应高压而无法存活于浅滩,我们的灵魂正在被“正能量自我施压”灼伤。
有人曾在终南山的旧书摊上,翻到一本泛黄的册子,扉页写着:“真正的自由,是允许自己不被‘有用’定义。”
这句话后来被印在《倦怠社会》的第45页——那里还藏着对“倦怠”更锋利的解剖,以及如何将破碎的自我重新粘合的秘方。
若你也在寻找与时代和解的方式——
当下次焦虑的潮水涌来时,或许可以学学瑞典人:
在日程表里挖一个“月光时间”,
允许自己成为一棵“无用”的树,
只管生长,不问用途。
点击【分享】,让更多人听见沉默的月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