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孙伟科
红学是当今世界汉学中的三大“显学”之一,已发展成为跨越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中国艺术研究院自1979年建立红楼梦研究所以来,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使得红学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张特色学科名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作为国家级学术阵地,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在履行新时代使命的进程中,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做出了哪些努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红学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作为文学经典的《红楼梦》,对文化从“高原”走向“高峰”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近日,本刊记者对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伟科进行了专访,通过深度的交流,对红学新时代发展做了系统梳理,以飨读者。
加强梯队建设 夯实“三大体系”基础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的关怀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下文简称红楼梦研究所)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六年来,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步伐,围绕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学科发展、扩大学术影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斐然成绩。
红楼梦研究所现有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5人。自2018年以来,红楼梦研究所不断健全干部班子及研究队伍,提高人才层次,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梯队,改变了过去人员少、队伍薄弱的状况。
作为带头人,孙伟科组织全所工作人员,主要是科研骨干,申报、展开、完成各级课题,如集体课题“红学口述史”“红学‘三大体系’建设”“红学论坛”“《红楼梦》与江南文化研究”“《红楼梦》与大运河文化研究”“《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等,个人课题有“《红楼梦》经典化研究”“曹雪芹蒜市口故居史料研究”“《红楼梦》艺术改编研究”等。
《红楼梦学刊》创刊于1979年,图为2025年1月刊
红楼梦研究所以《红楼梦学刊》为平台,遵循“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坚持学术至上,坚持为推出最新成果、培养人才的初衷,配合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成功进行了三届“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活动,向社会推荐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引领学术健康发展。同时,分别在上海、山东济南、浙江舟山等地举办作者见面会,加强了与作者情感沟通,促进了各地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
红楼梦研究所与各地地方红学组织建立密切联系,与各大艺术院团合作,进行《红楼梦》的社会讲座和普及,介入《红楼梦》的艺术改编和传播,使得《红楼梦》和红学在当代读者和爱好者中间获得更大影响。其中,与河北省红楼梦学会、天津红楼梦学会合作的“京津冀红楼梦讲堂”,与内蒙古红楼梦研究会合作的“北疆红学讲坛”,与江苏省红楼梦学会、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合作的“长三角无锡红楼梦讲堂”等享有盛誉。与中央芭蕾舞剧院合作的芭蕾舞剧《红楼梦》、与江苏大剧院合作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观众中影响巨大。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大型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在总台第九频道播出后影响强烈。与北京十二中、合肥六中等著名中学合作建立《红楼梦》教研基地,下一步将继续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服务。
202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新校本四十周年插图纪念版
介入《红楼梦》翻译与译介学的研究,为《红楼梦》走向世界服务。红楼梦研究所与世界各国《红楼梦》研究组织和团体、个人保持合作,展开有效而成果丰硕的课题项目,同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新加坡红学会等开展合作,成功举办了新中学者解读《红楼梦》系列讲座十二讲、瑞典斯德哥尔摩“‘红楼梦’文化展”等活动。
招收和培养高层次学生和有特色的人才。红楼梦研究所一方面组织、进行研究生院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参加人才招生、考试、教学的各个环节。当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0人,毕业的硕士、博士不断增加。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任职中发挥了人才作用,获得了普遍好评。
红学是一门特色学科
时至今日,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令人叹为观止。孙伟科指出,《红楼梦》自产生后历代研究者与痴迷者之多,所积累的“话题”之多、争论之热烈便是明证。《红楼梦》研究原本是中国小说研究的一部分,但却已然有独立出去的意味与倾向。红学的对象与方法,文学方法、修辞学方法、美学方法研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远不局限于此,已跨越到历史学、版本学、文献学、译介学、传播学等领域。
孙伟科指出,就红学“三大体系”而言,由于红学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是独特的。
首先,红学有独特学术体系,包括独特的学术方法、学术对象,因此使红学具有独特的学术内涵。红学的研究对象兼具话题性与学科性。话题性研究,由《红楼梦》百科全书的内容产生了对于《红楼梦》中管理、人际关系、文化心理的专门研究,于是产生如红楼管理学、红楼职场学、红楼心理学、红楼文化学等学科引申。还有类似“黛玉的家产去哪了”之类的典型性话题式研究。但是,《红楼梦》也并非完全独立于文学概念之外,比如从虚构、典型、悲剧性等角度出发,《红楼梦》是可以进行学科性理解的。
2019年12月7日,红楼梦研究所建所、《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合影
第二,红学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横跨历史学、版本学、文学、美学、文化学、译介学、传播学等,已是红学多学科发展的事实。
第三,红学之所以拥有丰富而独立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根源在于其学术话语独具特色。在红学的历史长河中,有“本事”说与“家族原型”说,研究其来源;有“大旨言情说”与“解脱说”(“色空说”)、“忏悔说”研究其主题;有“自叙传说”与“他传说”研究小说原型;有“曹贾互证”“世情与人情说”建立对《红楼梦》的阐释原则;有“怨而不怒说”研究《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有“全璧说”“作者未定说”“高鹗续书说”面对《红楼梦》后四十回问题;也有“叛逆说”、“悲剧中的悲剧说”(包括“第三种悲剧说”“彻头彻尾的悲剧”)、“自然主义说”或“现实主义说”、“多重主题说”研究小说的思想性质等等。上述概念、命题、术语、话语业已形成对《红楼梦》全面的理解和研究,成为红学形成独特学科的显著标志。
研究《红楼梦》而知名的红学家也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话语。如周汝昌提出了“祖籍丰润说”、红学“四大支说”(认为“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是红学的特色)、“政治抄家说”、严格写实的“自传说”以及研究方法融合索隐与考证的“悟证说”。周汝昌的红学话题性特征较为明显,但因与西方文学概念的差异,导致其方法备受争议。
研究红学学术话语的特殊性与体系性具有深远意义。其一,解释了为什么红学是特色学科。《红楼梦》研究中的时代论、作者论、文本论、接受论,都有丰富的特色话语且自成一体,不仅与其他文学经典的话语形成不同,而且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还显示了红学不断开放发展的自主建构性。其二,必须注意红学话语的系统性,才能使其个别话语、特色话语(如“钗黛合一”“共名说”)在其整体结构中得到理解。学科发展及其突破,特别是突破瓶颈期制约,红学的再出发与重构,往往并非个别话语、范式的变革,而是话语体系的变革。学术创新具有整合性、整一性、开放性、标志性的特点。其三,红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同样需要得到总结,红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总结中显示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特色学科的性质才能得到全面落实与肯定。
2023年4月3日,新时代红学的使命与担当——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合影
孙伟科指出,红学学术话语有三大鲜明特点。
首先,是时代性,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学术话语具有特殊性。比如“市民说”“农民说”“叛逆说”,与1949年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使命相适应,其话语指向小说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它们出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话语延续到80—90年代以后改换为小说“人文主义”的思想定性。其内容依然是:第一,家族兴亡悲剧结局揭示发展规律的社会真理;第二,爱情悲剧与自由恋爱说反对包办婚姻制度。与那个时代密切联系的还有分析作家的阶级意识,然而今天学界已不再对此进行讨论。这些话题,虽然产生于特殊年代,但满足了时代需求,更新人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经典之于时代具有面面观的性质,在《红楼梦》的热议中得到体现。
其次,是内在规定性,话语与话语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认为《红楼梦》是老老实实的自然主义杰作,可以和考证方法、自叙传的观点匹配。而认为人物形象是杰出的典型塑造,则与现实主义创作论和美学原则相匹配。
第三,文本是话语的本原,小说决定、制约了话语的产生,因此可以根据话语与文本的关系考察其学术话语的原创性。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最终也会因不能适应对象而被放弃。不能适应对象,也产生不了话语。红学话语的历史内容和丰富命题,其有价值有意义的范式都是时代提供的方法与文本相契合的产物。
红学的“双创之路”
《红楼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能够成为不可动摇的文学经典,是其内在“百科全书”的思想和艺术品质决定的,因此才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数次成为学术转型的对象、新文化运动的对象、思想政治运动的学术回声、文艺高峰的文学经验与美学借鉴。
2024年4月4日,红学论坛2024第一期“红学‘三大体系’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建构”与会者合影
在红学一跃发展为显学的同时,《红楼梦》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以《红楼梦》为文化创意资源、以红学为学术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楼梦》的“双创之路”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文旅融合的正定发展模式。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力邀剧组在正定建设《红楼梦》影视拍摄基地。当时该提议获得了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支持,剧组克服了包括认知观念难统一、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完成了建设。正定宁荣街和荣国府的修成对《红楼梦》的成功拍摄和演员的实景表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定县以《红楼梦》为文化资源,丰富了旅游内容,提高了文化品位,实现了文旅融合的有机发展。作为首个国内影视拍摄基地,正定影视基地目前有正定荣国府、宁荣街旅游资源,文化产品创意开发,书展画展(《红楼梦》题材),京津冀正定红楼梦讲堂等,依然发挥着造福地方民众、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作用。
类似的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还有北京大观园、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常年在北京植物园举办“红迷嘉年华”等活动)、辽阳曹雪芹纪念馆、南京江宁织造府、北京蒜市口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北京通州张家湾运河文化和红学胜地建设、辽宁鞍山千山大观园、北京恭王府红学讲坛、国家博物馆“《红楼梦》文化展”及《红楼梦》讲坛等。
第二类是《红楼梦》的艺术改编与译介。近30年来关于《红楼梦》的艺术改编是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有昆曲、京剧、北京曲剧、话剧、电视连续剧、电影、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等的改编演出,每一次都成为文化热点。
《红楼梦》译介,其翻译已有30多种语言,166个译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保加利亚全译本和马来文全译本。
2024年6月7日,在纪念冯其庸诞辰100周年暨长三角红学座谈会上,红楼梦研究所代表合影
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韩裴,翻译出版了《红楼梦》《孙子兵法》《三侠五义》等著作,开创了中国长篇名著直接翻译成保加利亚文的先河。作为唯一一部演化出独立研究学派的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的翻译难度最甚。韩裴单翻译第一卷就有400多条注解,用以解释中国文化概念和历史典故。在翻译过程中,红楼梦研究所给予了韩裴极大的支持,孙伟科个人通过手机与其交流的内容就超10万字,涉及红学成果、文本释读和翻译经验等诸方面。
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依托《红楼梦》翻译小组的学者与资料成立了红楼梦研究中心。2018年12月21日,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落成。红楼梦研究中心是马来亚大学图书馆设立红楼梦资料中心之后的又一“红学中心”。红楼梦资料中心的红学藏书逾6000本。马来文《红楼梦》全译本历时十年,终于2017年完成翻译。
第三类是《红楼梦》作为民族文化名片的国际传播。《红楼梦》凭借其杰出的文学成就与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往往化身为国家文化名片,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5月29日,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红楼梦》文化周”,在韩国“汉语迷”中掀起了一轮“红学热”。2018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馆首展是“红楼梦文化展”,展出内容有《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各种译本、文创产品、影视作品等。与此同时,江苏百米长卷云锦《红楼梦》的国际首展也在斯德哥尔摩最高规格的博物馆举办,孙伟科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2024年10月18日,中国红楼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红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合影
学术研究、学术支撑、学术指导在《红楼梦》的“双创”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聚焦经典走向高峰
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红楼梦研究所围绕只有“高原”没有“高峰”的现象,就传统文学经典《红楼梦》其“永久魅力”所提供的“巅峰之路”的当代意义进行了系统总结。
第一,阐释走向文艺高峰的经验与规律。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寻找当代文艺创作指导思想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围绕着《红楼梦》所阐述的文艺发展之路,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思想财富。
文学价值的生成有赖于创作精神的引领,艺术家要有像创造经典“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才能战胜文艺的时代病——“浮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下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红楼梦》为例指明了方向:“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红楼梦》最初虽是以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故事为原型,但历经十年的创作和五次增删,早已超越了“自家事”,超越了说教与训诫性质的《风月宝鉴》,超越了宣扬色空观念的《情僧录》。小说主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作者呕心沥血、思想升华、自我蝶变和精神涅的结果。
在当代,文艺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文艺甚至成为经济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并成为筑牢经济基础的直接力量。但是,文艺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更需要文艺家保持冷静的头脑,做金钱的奴隶、向金钱低头是无法创作出经典作品的。
2024年9月20日,《红楼梦》改编学术研讨会暨《红楼梦学刊》作者见面会合影
文学价值的时代性要求文学创作需扎根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土壤。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红楼梦》有史诗般的壮阔宏观描写,也有常人捕捉不到的生活细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做到“多主题”的“复调”演进。同时,《红楼梦》不仅以“一家事”写“百家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亡;还用显微镜的方式透视了人物性格,特别是贾宝玉性格与形象所包蕴的“人学”内容深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正是这种充实为大的审美追求,使曹雪芹成为视域空前、境界超凡、穿越古今、人格力量无比伟大的作家。
艺术家只有以个人的笔触书写集体的故事,通过敏锐的感悟力牢牢扎根于时代和生活的土壤,将其独特的创造精神与审美情感注入社会现实之中,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扣人心弦的作品,并引发人们对于时代和生活的思考与关注,这是属于文学的永不过时的书写价值。
文学价值的传递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承续传统,自觉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美学精神,丰富人民的审美体验与精神享受。曹雪芹在小说中明确表明,他不写伤时骂世的小说,不写侮人妻女的小说,不写才子佳人的小说,不写千人一面、千人同腔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才能成为鲁迅所说“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小说,这就是曹雪芹的创新精神。
在当今时代,艺术家更应该积极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写作风格,发掘新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用优秀的作品书写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传递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创新中为真、善、美赋予新的内涵,让文学的书写价值更具多元和丰富的样态。文学价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取决于作品内在的充实之美。艺术家要能描绘情感、挖掘人性、传递哲思,这是创造唯美风格作品的关键所在。能否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取决于艺术家的主体力量。如果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是空虚苍白的、封闭狭隘的、急功近利的,那么即使生活在再伟大的时代,也难以创作出与时代风格相称的艺术作品。
第二,将经验阐释的理论指导发挥到对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中。
在各种国家社科与艺术基金资助的课题讲习班、各地红学会学术年会与大会报告和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伟大的红楼梦”慕课中,宣讲、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楼梦》文学经验的相关论述,通过《红楼梦》对相关创作规律的总结,以经典为中心,追本寻源,培根铸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落到实处,在学员、学生中引起良好的广泛反响。
向经典致敬,首先是学习经典,在舞台上根据当代读者的需要重新阐释经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版《红楼梦》(2021)、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版《红楼梦》(2021)、江西省赣剧院青春版·赣剧《红楼梦》(2022)、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版《红楼梦》(2023)四部新创剧作,很好地探讨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部《红楼梦》新创舞台剧均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改编者的主体性,打造出主题、情节与人物各具新意的《红楼梦》。在这四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剧作中,红楼梦研究所作为学术指导单位,重点参与了其中的三部,为当代文艺“忠实原著”“保持高度”“满足观众”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锻炼和提升了学者队伍参与文化创造、“移步换景”的学术转化能力。
2024年12月10日,第三届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交流座谈会与会者合影
第三,形成以《红楼梦》艺术改编为当代热点的文艺创作景观。
历经十年的蓄势积累,《红楼梦》“双创之路”于2024年迎来了最新的集中喷发。在赞叹中,孙伟科动情地介绍了几个典型项目。
2024年7月9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创话剧《情观红楼梦》成功首演后,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中国戏剧》杂志联合主办的《情观红楼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举行。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的20余位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剧作的文学改编、艺术探索、美育经验等进行多方面深入探讨,旨在总结话剧创作经验,推动高校美育实践创新。
2024年8月7日,“超越时空话红楼”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盛大开启。87版红楼梦演员、红学专家、歌唱家等应邀参加,共同探讨蒙古族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通过译介、改编与传播使《红楼梦》这部汉族古典名著在草原文化中生根发芽。红学不仅是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的探索,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
2024年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中国红楼梦学会、宁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红楼梦》改编学术研讨会在固原市举办。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举办的全国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中国红楼梦学会代表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要演员悉数到场。该学术研讨会设置了“《红楼梦》文学改编”“《红楼梦》文本研究”“《红楼梦》传播与艺术改编”3场学术研讨,同步开展学术考察、对谈交流和《红楼梦学刊》作者座谈等活动,为《红楼梦学刊》发展建言献策,为提高学校人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寻找新路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基于“三大体系”建设深度作为,为新时代红学发展夯实了基础:依据于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当下与大众,确立了当代的文化自信;围绕《红楼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从“高原”走向“高峰”的经典创造之路;通过当代舞台、教研基地、讲坛、研讨会、见面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经验;走出“象牙塔”,实现学术与文化创意、学术与文艺创作、学术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和互相促进,将学术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支撑与支持落到实处;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古典趣味和回归古典的文化需求,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探索路径与发展前景。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3-04期
作者:本刊记者 卡咪娜·吐尔逊 吕月华
责编:卡咪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