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务院对中心城市规划批复文件中,“国家中心城市”已经淡化。
此前,一直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具体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还有一批城市,一直在积极申请获得这一定位,比如沈阳、济南、长沙、合肥等。
在最新发布的2035总体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在已获批的城市中,广州、重庆、天津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而成都、杭州、南京则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则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我们注意到,有一种观点认为,按国务院最新的批复,“国家中心城市”从原来的9个缩小到了现在的4个,保留下来的5个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而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被降级,不再是“国家中心城市”。
事实上,在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中,已经找不到“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字眼。天津、重庆、广州被明确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而北京和上海也没有这个提法,但这两个城市“天赋异禀”,北京是首都+四大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是5个国际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大约也不太在意这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头衔。
国务院给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四个城市总规的批复原文里,没有“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这些城市获得的都是次一等的“大区中心”的定位。而在“大区中心”这个层面,其实也是分层次的,比如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少了“重要的”三个字。
我们注意到,“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最新是2005年,由原建设部提出的。当时,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大城市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但这个规划上报国务院之后,未能获得批复。2010年,住建部又委托中规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后来这个规划国务院也没有批复。
随后几年,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就断片了,暂停了下来。直到2015年底,国家开始酝酿雄安新区时,这一概念才重新活跃起来。在2015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在公开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国家发改委也行动起来,在随后的几年里接连通过发函、批复相关规划的方式,宣布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总结一下,“国家中心城市”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名单的批复,都来自于相关部委的“创意”,只能说是相关部管部委的共识。在国务院层面,从来没确认过这个概念。因此,“国家中心城市”从9个缩水到5个这一说法,从根上就不成立。
2024年以来,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国家通过批复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式,微调了各地的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事实上获得了修正。
为什么要调整,各方观点不一,有两种甚为流行的说法,一种从GDP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实力不够,拔苗助长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影响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另一种则认为,受到疫情等超预期事件的影响,大城市无限扩张模式,正在得到反思。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在我看来,规划调整后之所以淡化“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对相关的区域政策的做法,现在没有真金白银、实打实的政策。说白了,就是个荣誉头衔。重要的是,相关规划千人一面,没有突出城市个性。
当年,“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深圳迅速崛起。试想,如果是在全国画了好多圈,会是个什么样子?
事实上,到处“画圈”也是近年来规划的“毛病”之一,比如早些年,继西部大开发之后,又提了东北全面振兴,之后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等一系列概念相继密集推出。各地都在抢头衔,上面也一视同仁发帽子。问题是,如果确认大家都是重点,那其实也就意味着,其实没有重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