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各省级市场基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供需关系差异,在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下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市场机制,并通过特色创新实践探索绿色电力消纳新路径。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近期联合发布报告,系统梳理省级绿电市场建设共性与差异,旨在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参考,激发绿电消费活力。
一、省级市场机制差异化探索
资源禀赋引导市场设计
各省依托本地可再生能源禀赋构建差异化市场机制。例如,西北省份聚焦大规模风电与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规则设计,东部沿海省份则侧重分布式能源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结合的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既保障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消纳,又兼顾了区域经济结构特点。
特色实践激活绿电价值
部分省份通过绿电溢价交易、绿色证书跨省流通等创新机制,为可再生能源企业创造额外收益。例如,广东、浙江等地将绿电消费纳入企业ESG考核体系,推动工商业用户主动参与绿电交易;内蒙古、宁夏试点绿电制氢项目,探索可再生能源与传统产业耦合路径。
协同研究破解共性难题
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研究院的合作研究显示,尽管区域市场模式各异,但普遍面临可再生能源预测精度不足、跨省交易壁垒待破、绿电环境权益核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报告建议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跨区域市场协同规则制定等举措,推动省级市场从孤立运行向互联互通过渡。
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展望
规则重构释放系统潜力
面向2029年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目标,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建设成为关键。未来需建立涵盖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辅助服务的多层次市场架构,在确保省级自主权的同时,明确跨省交易的定价机制、结算标准与责任划分,为经营主体提供确定性市场环境。
机制创新应对转型挑战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激增。报告建议探索容量补偿机制、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新型市场工具,通过价格信号激励灵活性资源投资。与此同时,需完善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平衡的责任机制,既要避免过度承担调节成本,又要引导其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电网友好性。
绿电消费驱动产业升级
在“双碳”目标下,绿电消费成为产业链低碳转型的核心要素。研究指出,应加速推进绿电溯源认证体系与碳核算体系衔接,明确绿电的环境属性价值兑现路径。通过建立绿电消费与碳排放抵扣的联动机制,推动制造业、数据中心等高载能行业形成主动消纳绿电的市场动力。
当前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正处于从区域创新向全国协同演进的关键阶段。随着统一市场规则逐步落地和技术创新持续突破,绿电市场将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市场支撑。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