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杭州橄榄树学校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为办学理念,小学、初中受IBO授权,在国家课程标准下实践PYP和MYP本土化。高中阶段受美国中部教育联盟MSA认证,同时也是英国百年精英私校阿博茨霍尔姆成员学校。
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在几分钟后就被刷走甚至遗忘,《橄枝》仍是同学们可以随手拿起反复翻阅的文学港湾,初中孩子们对文字的赤忱之心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老师,我能在《橄枝》投稿?”汪同学弱弱地问语文王老师。汪同学刚上初中时语言基础很薄弱,经常会出现语病,甚至还会用到拼音。
“这次三行诗你写得很好,我打算推荐你投稿《橄枝》。”
王老师知道,虽然汪同学平时不吭声,但对于语文一直热情高涨——助推一把,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橄枝》不是一本仅限于优秀作品的合集,而是推动更多初中孩子拿笔写作热情的能量源。
当汪同学的三行诗作品被发表后,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对语文有了更大的“野心”。王老师顺势鼓励后,汪同学在语文写作中变得更加认真积极、不断精进。在小说续写评比中,他用极其独特的创意再次被选送到《橄枝》的优秀习作板块。
在2023年11月中旬,橄榄树初中部校刊《橄枝》发行了第一期。在2024年底,《橄枝》已经发行到了第六期,对于孩子和老师们来说,《橄枝》早已超越了校刊本身。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里,《橄枝》是在逆行,学校保护的是尽可能多的孩子们炽热的创作欲,和在文字中凝望自我与不断成长的轨迹。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学生优秀习作合集,那就小看了“美美与共”的内核。即便是在校刊中,橄榄树老师们也在致力于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舞台——习作、新闻、辩论、读后感、吐槽大会、小说连载、人物访谈,甚至还有摄影绘画书法作品等等,橄榄树人有一千种感知世界的方式。
01
感知另一种人生
这是谢同学在《橄知》连载的高人气科幻小说《当机器人生出花》。她的小说灵感来源于国际青少年写作大赛的命题作文“我与AI”。别人写了一篇文章就结束了,而她将那次作文写成了科幻类连载,已经更新了几万字,由于深受大家的喜欢。
而在创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双生花的设定,可以理解为就是泉玥和青瑶。谢同学说:“我有过许多想法,但这些都并不足以满足我对于双生花的这个设定,后来我借鉴网络上的内容,决定把双生花设定为善之花和恶之花。”而她也会把自己代入情节中,在大脑中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身临其境体验另一种人生后,再把它表达出来。
对于小说连载,橄榄树的同学们总有一种莫名的热情。
八年级陈同学在六年级时就一直对写小说很感兴趣,每次讲到自己的灵感就滔滔不绝。然而,《橄枝》刚开始推出时,他却没有投稿。语文老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因——“有热情,但我怕自己连载坚持不下来。”不过,《橄枝》给予了他极大的动力,每一期连载都有很大的反响。一些同学还会变身“预言家”,预测小说之后的发展;还有的同学会给作者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似乎小说连载,不再是单打独斗要去刻意坚持的事情,而是成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种连接。
* 陈同学连载小说后的读者留言
语文沙老师有时还会在大半夜收到陈同学发来新鲜出炉的新一期小说连载。在老师眼里,写连载小说也一定程度让他不再瞻前顾后,做事变得更加高效了。
另一位同学(笔名:倘若梦回旧景)喜欢未来题材,看着《橄枝》的小说连载,他跃跃欲试,当即写了2500个字。和老师沟通之后,又灵感大发,继续写了5000个字,熬夜写到凌晨2点。不过,由于题材和框架过于庞大,他的文章没有马上被刊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遵循编辑老师给出的建议积极修改调整。终于在第六期,刊登了他的连载:
02
感知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在【橄闻】栏目中,同学们可以化身成为新闻特约记者,将自己作为记者捕捉到的新闻内容分享在其中。
赖同学写的新闻有橄榄树校园热点,也有国家时事新闻。她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新闻的?又希望在新闻中传达什么样的意义?以下是《橄枝》访谈记者喻同学与新闻栏目特约记者赖同学的采访对话:
Q你写的新闻我每期都有关注,有校内热点,也有社会时事。请问你是如何敏锐地捕捉这些新闻的?
A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各种官方渠道发布的通知、活动安排等信息,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点。对于社会时事,就需要经常浏览权威的新闻媒体平台,关注当下热门话题、重大事件动态等,同时也留意身边人讨论的焦点。多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大小事,很多好的新闻素材就藏在日常中。
Q在上一期校刊中,你报道了与“中国过境免签”相关的内容,你为何会选择这一新闻?你觉得将这类新闻放置在校刊上有怎样的意义?
A当时在外网看到一些博主在这次免签行程里发现了不一样的中国,我想把这样值得自豪的新闻事件在校刊上报道,让大家不仅能够产生共鸣,还可以增加对社会发展的认知。虽然我还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我有同样的一腔新闻热血。
Q你是怎么去平衡新闻的客观性与写作的主观性、生动性的?如何避免内容过于枯燥或主观色彩过重?
A要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就得基于事实,如实准确地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数据等,避免加入过多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偏向。而在生动性方面,可以通过描写一些现场细节、引用当事人的生动表述等方式来实现,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让内容更吸引人。
这次采访,不仅能够看出橄榄树同学对新闻的态度,还能看出【橄言】的记者团们在采访时的问题水平。
03
感知自我
并不意外的是,在《橄枝》发行初期,老师们收到的是来自那些本身语文和写作都特别优秀的学生。但渐渐地,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很多同学都尝试迈出了投稿的第一步。
也有越来越多本身不太擅长写作的同学,比如七年级的曹同学,为了登上《橄枝》,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终于在第六期圆了“作家”的梦。
第五期中,老师们加入了三行诗创作的栏目,六年级的余同学每天都开心地跟文老师“炫耀”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九年级的方同学在第一次投稿成功后,时不时地询问能不能投稿现代诗。
用语文王老师的话说,“我们老师抛头颅、洒热血,尽可能丰富《橄枝》的类型,就是希望在有意无意中,能戳中更多同学的内心。”
04
感知万物,题材不限
第四期开始,语文老师们又推出了新栏目【橄览】,它的出现标志着《橄枝》不仅是一个文学期刊,还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展示他们的绘画、摄影、书法、设计等作品。也总有同学发来作品,问:“老师,你看我这个能不能登?”
似乎,《橄枝》也成为了同学热爱生活、发现乐趣后,畅意抒怀的精神家园。
在研学途中,九年级许同学胸前背着便携式口袋,装着收纳盒、镊子、水草剪等,一路上沉浸在寻找苔藓的状态里,沉浸在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回来后,他就立马创作了《朽木·温度》在《橄枝》刊登。
《橄枝》用自己独特的力量影响着大家去感知万物和生活,而他们也正用自己的热情,复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05
老师,你马甲掉了!
《橄枝》除了是同学们的天地,也有许多老师或实名或匿名投稿。
从第一期的“行舟”(已掉马)、第二期的“释迦”,再到后来的“徐以杓捉卡比一只”、“二维码”、“刻舟”、“立秋”、“宋词”、“君跃”……
“我很喜欢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它们的变化。要说特别的植物,可能就是我曾写过的绿绒蒿,它是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也是开启我英国求学之旅的重要原因。
在我的文章中,植物都具有独特的内涵,其实,这些内涵并不是我赋予的。但,要想平衡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很多搞科普的人一直在追求的境界。
如果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那就是:留心生活,它作为一种代价是微小的,但带来的乐趣却是巨大的。”
——《橄枝》每一期都参与的作者
科学老师黄老师
*转自:杭州橄榄树国际官方公众号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电话:010-82362348
微信:Kinglead008
京领家长圈
京领 KingLea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